課程凝聚著人類文明的精華,體現著國家意志和人民的期盼,是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載體。課程改革作為整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集中反映。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有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2022年全國教育大會工作部署,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綜合改革,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近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于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義務教育的發展將邁入更高質量的新時代。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強調育人為本,依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培養要求,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培養目標。我們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落地實施,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培訓,以多種形式強化研修交流,實現校長、教師及教科研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全覆蓋,要加強課程實施管理與指導,大力推進教學改革,轉變育人方式,切實提高育人質量。
一、義務教育課程修訂的重要背景和意義
黨的十九大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關于義務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雙減”工作決策部署要求,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必須修改完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教與學的內容、方式進行改革。
2011年我國實現了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教育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必須深化課程改革,加強義務教育課程建設。
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分別于2001年、2011年制定頒布,在引導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還存在一些與新形勢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必須進行修訂完善,以提升義務教育的育人質量,以適應未來對人才發展的需求。
二、義務教育課程修訂的主要遵循與思路
主要遵循與思路有:一是堅持目標導向,準確把握中央關于教育改革的各項要求,確立課程修訂的根本遵循。對重大主題教育進行整體規劃、系統安排,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培養要求,強化課程思想性;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梳理分析課程改革的困難和問題,明確修訂重點和任務,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有效回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強化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間的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系統性。優化課程設置,細化學科育人目標,明確實施要求,增強課程指導性、可操作性;三是堅持創新導向,進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繼承我國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借鑒國際課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體現中國特色,增強課程綜合性、實踐性,引導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時代性。
三、與2001年課程方案相比,本次修訂有哪些變化
課程方案主要變化有:一是完善了培養目標。全面落實習關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二是優化了課程設置。整合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落實中央要求,將勞動、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三是細化了實施要求,增加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基本要求;明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職責、制度規范,以及教學改革方向和評價改革重點,對培訓、教科研提出了具體要求;健全實施機制,強化監測與督導要求。
四、修訂后的各學科課程標準有哪些主要變化
課程標準主要變化有:一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诤诵乃仞B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技能,精選、設計課程內容,優化組織形式。涉及同一內容主題的不同學科間,根據各自的性質和育人價值,做好整體規劃與分工協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要求;二是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依據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明確“學到什么程度”,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三是增強了指導性。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五、義務教育課程修訂主要體現了哪些改革重點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繪了中國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育人藍圖,改革重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素養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確立課程目標,遴選課程內容,研制學業質量標準,推進考試評價改革;二是優化課程內容組織形式,跳出學科知識羅列的窠臼,按照學生學習邏輯組織呈現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主題、項目、任務等形式整合課程內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三是突出實踐育人,強化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強調知行合一,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開展跨學科實踐,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讓認識基于實踐、通過實踐得到提升。
六、義務教育課程如何強化各個學段有機銜接
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注重強化學段銜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關注從小學到初中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把握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七、學校怎樣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學校要高效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標準,主要注意三個方面:要組織參加國家、市級示范培訓,提供培訓資源,幫助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準確理解把握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新要求;強化課程落地實施制度建設,制定學校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規劃課程實施提出要求;學校圍繞課程實施重點難點問題,設立課程改革項目,推動創新實踐。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描繪了育人藍圖,增強了思想性,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要求,明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增強了科學性,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注重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增強了時代性,注重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增強了整體性,進一步優化了九年一體化課程設計,注重學段縱向銜接、學科橫向配合,獨立設置勞動課程,注重學科內知識關聯、學科間關聯;增強了指導性,做到好用管用。結合課程內容,依據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提出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增強了指導性,通過增加學業要求、教學提示、評價案例等,保證課程有效實施。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必將推動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有效落實。
義務教育課程修訂就是為落實立德樹人描繪育人藍圖。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麗,課程標準是看得到的風景,教學目標就是走得到的景點。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樹”起來的。義務教育課程修訂的執行,一定會讓義務教育走過一個又一個的景點,發現一道又一道風景,編織出一副又一副美麗畫卷。(作者:曾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