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尋找祖國三千里》序
    汪毅夫
    2022年05月22日
    認識藍博洲的人莫不以識荊為幸,老朽如我亦常對人言說“我的朋友藍博洲”云云。

    臺灣統派作家藍博洲是一個忠誠、質樸、有能耐的漢子。他積30馀年之功夫,不畏艱辛、克服困難,在臺灣史領域(包括臺灣政治史、臺灣民眾史等)制作了眾多精良的口述歷史,如眼前的這本《尋找祖國三千里》。

    他告訴我們很多,關于被淹沒的歷史、關于被遺忘的人物;他也教給我們很多,關于口述史制作的經驗、關于口述史制作的倫理。

    廣義的口述史包括回憶錄、訪談錄等;狹義的口述史則是有采訪人參與的,采訪人與報告人互動合作的,共同追求歷史真實性的作品,它不同于個人記憶(包括選擇性記憶、錯誤記憶)的筆記,也不是采訪人與報告人我問你答、你說我記的實錄。

    讀了《尋找祖國三千里》,我想談兩個看法。

    1.《尋找祖國三千里》引述的多是讓藍博洲有意擱置、晾了多年的口述史報告,有的甚至是報告人逝世多年以后才被披露的。

    時間會證明一切。由于某些原因、出于某種動機,有報告人會做誇大其實的報告(統派學者、也是“我的朋友”的王曉波教授曾斥之為“黑白講”)。此種報告經不起時間的證明,經過若干時日,連報告人也不敢如是說了。這是“晾了多年”的一個好處。在藍博洲面前和筆下,失實的報告全然沒有被采信的空間。另外,合于“不影響當事人生計和生活”的學術倫理,有些報告遲后發表才是正當、合理的。

    2.《尋找祖國三千里》也引用了某些審訊記錄。我曾在一次學術演講里說:“在我看來,審訊記錄簡直是另類的口述史。其格式完全合于口述筆錄:有訪談(審訊)時間、地點、訪(審問者)、 談(受審者)雙方的問、答(包括追問和補充問答)及簽名;其解讀原則也包括了‘硬傷’和‘硬道理’:盡可能不發生誤讀歷史的‘硬傷’,盡可能發現近于歷史真實的資訊?!蔽以?,審訊記錄里的受審人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句括嚴刑拷打、威脅恐嚇以及關于組織、戰友、親人安危的考量)。這是其“另類”的特點。讀了《尋找祖國三千里》始知,有關臺灣政治史的報告人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包括對“禍從口出”和“歷史悲劇重演”的擔憂)。藍博洲用什麼贏得報告人的信任呢?是他恪守學術倫理的人格力量。

    祝賀我的朋友藍博洲又出了一本好書。

    (作者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