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汪毅夫:清代征戍臺灣的福建將士
    汪毅夫
    2022年06月10日

    圖一,廈門“澎湖陣亡將士之靈”碑(劉瑞光提供)

    圖二,“東山戍守臺灣將士墓群”(蔡永強提供)

    圖三,福州閩安“戍臺故兵義?!薄≠Y料來源:《閩安石刻調查與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寫的《清代班兵制與福建戍臺將士》,雖僅千字,卻講明了史上一事之梗概:1683年施瑯統率的福建水師“進剿臺灣官兵”,在1684年由征戰轉為戍守,成為清代首批福建戍臺將士;從1684年到1895年的211年里,戍守臺灣的重大任務,主要是由福建將士組成的班兵擔當的。今天要補充說明的是,除了班兵,當臺灣聞警,還有福建將士及時奉命出征、戍守臺灣。在福建,迄今留存有紀念清代征戍臺灣的福建將士的碑刻和義冢。我所聞見的有:

    1.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閏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福建全省水師提督施瑯率軍“以七日夜破數十年盤踞之賊”,攻克澎湖。是役也,有總兵朱天貴、游擊趙邦試等將士392人陣亡。施瑯統率的“進剿臺灣官兵”,包括福建水師中、左、右、前、后各營,和福建金門鎮中、左、右各營,銅山鎮中、左、右各營,海壇鎮中、左、右各營,同安鎮城守營,興化鎮中、左、右各營,閩安協中、左、右各營,及浯嶼營、圍頭營、烽火營、龍江營、灌口營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福建陸路提督藍理在廈門萬石巖中巖建祠紀念“澎湖陣亡將士”,并立“澎湖陣亡將士之靈”碑(圖一)。藍理于1683年澎湖之役時任福建水師右營游擊;“澎湖陣亡將士之靈”碑今列為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2.福建銅山鎮中、左、右各營征、戍臺灣(包據澎湖),從1683年“進剿臺灣”始,200余年不曾或缺。在閩南方言里,“銅山”和“東山”是完全同音的。銅山鎮(汪按,清代軍事單位分鎮、協、營、汛等)駐扎的水寨今稱銅山古城,址在今之東山縣銅陵鎮。澎湖是銅山班兵常駐之地。清代戍守澎湖的銅山兵人數,與時有所增減,然而其規??偛幌掠?20人之譜。胡建偉《澎湖紀略》(1770)記其總數為125人(戰兵64人、守兵61人);蔣鏞《澎湖續編》(1832)記其總數為431人(戰兵180人、守兵251人);林豪《澎湖廳志》(1893)則記其總數為124人(戰兵49人,守兵75人)。在銅山班兵的故鄉福建東山,“東山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圖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海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3000名入侵臺灣。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被“授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以重事權。所有福建鎮、道等官均歸節制;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準其調遣,俾得與日本及各國按約辦論,而于征調兵弁船只事宜亦臻便捷”(《清實錄》同治十三年,1874)。當年,有福建閩安協左、右營官兵隨沈葆楨征戍臺灣,他們中有135人戰死或疫病而死,歸葬于閩安虎頭山。其墓園稱“(同治甲戌)戍臺故兵義?!保▓D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帶言之, 東山銅山兵、金門浯嶼兵同澎湖的關系并不始于清代康熙年間、而始于更早的明代萬歷年間。林豪《澎湖廳志》(1893)記:“萬歷初,倭寇猖獗,始分銅山、浯嶼二游兵,分班輪戍”。雖然“亦僅春秋巡警,有名無實”,但這畢竟是福建將士東山銅山兵、金門浯嶼兵參與澎湖防務的更早的記錄。

    (作者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