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臺灣文物論集》(臺北華岡書局,1984年6月再版本),見臺灣學者陳漢光在《臺灣冠籍地名的探討》一文裡報告說:“陜西莊。陜西,系陜西省名,臺灣省內以此為地名者只一處。陜西莊在今彰化縣秀水鄉陜西村。附考:查今該處有馬姓,謂其族出扶風。按扶風即今陜西省鳳翔縣;但又謂其祖籍系來自福建省海澄縣??贾鹤宄龇鲲L無誤,祖籍海澄亦無誤;猶一般閩南人遷臺后之謂族出河南,祖籍福建?!边@可能是有關臺灣省陜西村的最早的田野報告:有采訪人的記錄和見解,也有報告人(馬姓居民)及其報告(族出陜西扶風,祖籍福建海澄)?!杜_灣文物論集》初版出于1966年11月,《臺灣冠籍地名的探討》作年當不遲于1966年也。然而,陳漢光關于臺灣省陜西村的報告似未發生影響。10余年后,1976年9月,臺灣省教育廳督學徐秉琰從“彰化縣國民小學名錄”里看到“陜西國小”之名,以身為陜西人而感關切。1977年6月,徐秉琰“請人帶去看看”。在彰化縣秀水鄉陜西村,徐秉琰的田野發現包括:村中有“烏面將軍”廟,村民謂該神明姓烏名面,本系陜西人氏;村落附近墓地里標明墓主籍貫為陜西的有“數十座”;該村歷史已經300余年,等等。徐秉琰的田野調查,引來村民“圍觀”,并於1978年得媒體(如臺灣《聯合報》等)連篇累牘的報導,引發廣泛關注。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典權在1978年6月29日寫成《從陜西村談到明鄭名將馬信》,該文刊于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史跡研究室《史跡勘考》1978年第6期,轉載于臺灣省臺北市陜西省西安市同鄉會(汪按,這是該同鄉會的全稱)《陜西文獻》第35期(1978年10月15日出版)。黃典權教授在文中說:“今年四、五月間,報章上有件臺灣史事有關的重要新聞‘陜西村的發現’,《聯合報》刊載特詳,一連在4月27日、28日和5月1日發表了長篇‘專訪’和‘特寫’,把彰化縣秀水鄉一個小村的‘陜西’根源給找出來,這新聞獲得《聯合報》這樣重視,筆者私衷至表贊同,因為淺識所感早有所抒:‘鄭成功復臺之舉,是中華民族一件光輝而偉大的全國運動’,他的部伍固然以其‘家鄉閩南人士為中心’,但他的著名干部如‘林勝廣東人,王秀奇江南人,常壽齡松江人’,他網羅精英,不分畛域,‘集南北之所長’,‘有滿蒙回之協力’。聯合等報找出陜西村的根源,正為筆者淺識提供一條很有力的補證”。黃典權教授分析史料后認為,陜西村的“烏面將軍”應是隨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在當地領導屯墾的干部,并認為鄭成功的名將、陜西人馬信“符合此選”。
“陜西村的故事”曾在臺灣廣為傳播,并曾編入小學課本。同“陜西村”一樣,臺灣有許多“冠籍地名”。臺灣的根在大陸,臺灣眾多的“冠籍地名”就是一個集體的證明。
附帶言之,寫作本文得友人M君協助,M君則借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9月出品的《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數據庫》:用“陜西村”一詞在該數據庫搜索,竟意外地得到173條記錄,包括臺灣地區陜西籍各同鄉會的《西北雜誌》《陜西文獻》等刊的相關文章。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