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汪毅夫:話說葉明勛先生
    汪毅夫
    2022年07月18日

    說來是30年前的事了。一天,俞元桂教授伉儷收到了葉明勛先生從臺灣寄來的信,信里有闊別的離愁和相會的期待。俞老師和師母很高興,讓我看了信,并說起葉明勛先生及其岳家的往事。葉明勛先生是福建浦城縣人,福建協和大學教育系1940屆夏季畢業生,畢業后留校先后任職于教務處和訓導處,是俞老師和師母的學長(俞老師是福建協和大學中文系1942屆夏季畢業生,師母莊破奴是福建協和大學教育系1944屆春季畢業生)。在俞老師和師母的記憶里,葉明勛先生待人友善,言談幽默(師母用福州話說他“講話Y有味”)。葉明勛先生的岳父嚴叔夏教授是中國近代文化名人嚴復之第三子,曾任福建協和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是俞老師和師母的師尊。俞老師從廣州中山大學研究院畢業,得嚴叔夏教授引薦,回福建協和大學中文系任講師。曾有一段時間他倆以師生、同事同住學校的集體宿舍,朝夕相處。葉明勛先生的岳母是臺灣望族臺北“板橋林家”的女性成員。嚴叔夏教授的長子嚴僑是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1946屆春季畢業生,俞老師說他“性格直率,口若懸河,是個奇人,很快成為我們的好友”。

    聽得俞老師和師母一席談,我開始留意收集有關葉明勛先生的史料。先在檔案館找到并復印了葉明勛先生的學籍檔案(我從檔案目錄里也看到俞老師和師母的學籍檔案),又在圖書館查知葉明勛先生的學士畢業論文題為《論輿論之形成》(也查知俞老師和師母的學士畢業論文分別題為《明詩派別論》和《大學女生生活問題之指導》)??磥?,作為教育系的畢業生,葉明勛先生有志于新聞輿論工作。果然,葉明勛先生后來赴美國州立科羅拉多大學新聞學院、史坦福大學新聞研究院深造,學成歸來即赴重慶投身抗戰,并逐步成為著名的媒體人。1945年10月5日,葉明勛先生作為“中央社駐臺特派員”,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的專機,從重慶經停上海到達臺北。10月6日在臺北賓館(原日據臺灣總督官?。┡e行升旗儀式后,由前進指揮所副主任范誦堯將軍同侵臺日軍參謀長諫山中將談判交接事宜。所有隨行到臺人員各司其職,開始工作。當時隨行的記者另有重慶《大公報》《掃蕩報》和上?!洞蠊珗蟆酚浾吒饕蝗?。葉明勛先生采寫的新聞稿,經由稍早派駐臺灣松山機場的中國空軍部隊發電至重慶總部轉總社,時效上比其他三報快捷很多。除了報導臺灣光復,葉明勛先生還有組建臺灣分社的任務。原計劃到臺后接收日本同盟社所在樓宇為社址,不料該樓宇已被盟軍飛機炸毀。葉明勛先生遂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另外覓得新址。單槍匹馬苦撐三個月后,葉明勛先生商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福州聯絡處招聘一批報人和電報人員,乘小汽艇冒險沖破驚濤駭浪到達臺灣。葉明勛先生以此組建了臺灣分社并首任主任。其后,葉明勛先生出任臺灣《中華日報》社長,參與籌辦世界新聞??茖W校(即“世新大學”)并曾任該校董事長。據我所見史料,葉明勛先生還熱心參與臺灣福建同鄉會、福建協和大學臺灣校友會的活動。葉明勛先生在臺灣寫過不少幽默短文,令人讀來覺其“Y有味”也。例如,《福建雜志》復刊第16期(2000年5月1日出版)轉載的《姜是老的好?》有一段說:臺灣每年要編“立委”通訊錄,人名、年齡、籍貫、住址等一應俱全。重印時,若干女性“立委”提出“年齡不要更改”。然而,“歲月不饒人,年齡不我予”,“芳齡不可能年年十八,以后索性將年齡一欄取消”。此類幽默短文,確實“可為《笑林廣記》增添新的一頁”。

    附帶言之,福建協和大學是福建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俞元桂教授曾任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俞元桂教授德高、才高,他的學生很多,他的每個學生都以他為榮。

    (作者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