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汪毅夫:“結”之“第一義”
    汪毅夫
    2022年08月11日

    一年前的今天,我在中評新聞網發表《千字文代年及其他》。一年前恍若昨天,而今天則尚覺書不盡言。按照“千字文代年”之法,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記為“結”。歷史似乎早有安排:兩岸關系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打了一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是中國式的問題,是“中國結”。一個中國的原則確保臺灣問題不會成為死結,畢竟“臺灣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這是“結”之“第一義”。

    我今天要說的是,當前我們首要怒懟和制止島內“臺獨”勢力同外國敵對勢力放大勾結尺度、推行“臺獨”分裂活動的惡劣伎倆和惡劣傾向,須知,“中華民族對于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高度敏感”!每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流淌著誓言般的頌歌和頌歌般的誓言:“我們生長在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用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追求“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在丁福保編于1919年的《佛學大辭典》里,“結”為“結集之義、系縛之義,煩惱之異名”,“第一義”的解釋是:“以名究竟之真理,是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義。圣智之自覺也”。借用丁福保、或者說借用佛家的話來說:關于“結”、關于臺灣問題,兩岸關系是問題結集、系縛的關系。然而,莫要煩惱,“兩岸同胞沒有彼此打不開的心結”,兩岸間存在的問題,“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對于“結”、對于臺灣問題,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是“最上”、“深有理由”的“究竟之真理”。應當成為兩岸同胞“圣智之自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是解決臺灣問題之“第一義”也。 (2018年3月26日記于北京)

    (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