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近人徐珂《清稗類鈔》第一冊于“臺灣番民屋宇”條下記:“臺灣番民之建筑屋宇,先植棟柱于地,然后削竹為椽,編茅為瓦,成圓蓋,合力擎舉,置棟上。前后皆有闔扇,雕繪髹涂,色殊麗,兩旁皆細竹編為花草等紋,外堅密而中無間隔,形狹長,遠望如畫舫,又擇平地,編藤架竹木,高建望樓,每逢禾稻黃茂收獲登場之時,至夜,呼群扳緣而上,以延睇遐矚,平地亦仗械支柝,徹曉巡伺?!?/p>
圖二
文人妙筆,將茅草屋宇說成一道風景。我藏有一套日據臺灣時期印行的《日月潭》(圖一)風景明信片,其中就有當地邵族(Tsao,又稱曹族、水沙連族、阿里山族等)在日月潭畔建造的茅草屋宇(圖二),確實是建于“平地”,其“形狹長”,同日月潭聯為一道風景也。其拍攝時間也恰是“禾稻黃茂登場之時”,圖中有人正在自家庭院翻曬稻谷。當然,有時也會有“大殺風景”的圖片。我在汪洋《臺灣視察報告書》(中華書局1917年版)看到茅草屋前懸掛“貫于索”的頭骨照片(圖三),其圖片說明是:“番人有以多得異族人頭顱勇士標志之習慣,故屢出番地,獵取首級?;蛞员P石為棚而架之,或貫于索而懸于倉前,或以竹木為架而陳列之”。作為歷史上曾經真實存在的情形,這種圖片看看就好、不看也罷。
圖三
附帶言之,中華書局是1912年創辦的,汪洋《臺灣視察報告書》為其創辦初期的出版物,圖文并茂,書中收錄照片128張,頗具文獻價值。
(2018年5月26日記于北京)
(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