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到臺灣成功大學、銘傳大學、中山大學、臺南大學、長榮大學、金門大學等10余所高校講課。有位多次旁聽的友人很快注意到,汪某“講課詼諧搞笑”。是呀,年老如我,最喜逗孩子笑,看到臺灣青年開心的樣子我也開心呀!讀罷《西進尋夢——臺灣青年在福建》書稿,正是晚飯時分。為書中30位臺灣青年在福建創業就業的開心故事,我真想開心地浮一大白!20年前,拙著《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在臺灣出版。那本書寫的是《馬關條約》簽訂、偌大個中國地分兩岸,部分臺灣詩人被迫西渡、流寓福建的故事。他們在福建“憑欄顧盼兼天浪,舉手招呼隔岸山”,他們的故事滿滿的全是不開心的情節和情結?!段鬟M尋夢——臺灣青年在福建》的故事卻是對“兩岸一家親”、兩岸融合發展理念和愿景的證明和說明,我們從中看到臺灣青年“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也看到大陸包括福建率先同臺灣同胞共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為臺灣青年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
當年臺灣被日人侵占,“閩人尤有切膚之痛”;今日當然可以說是“閩、臺親上加親”。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里,“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黃河落天走東?!保ɡ畎祝?、“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三萬里河東入?!保懹危┑饶捴巳丝诘拿?,寫的是東流之水,以大陸江河多取朝東走向也。而臺灣主要水脈,如島內最長的河流濁水溪、古代臺灣詩人最喜歌詠的大甲溪,多取東西流向。所以清人馬子翊的《臺陽雜興》之開卷開篇第一句就是“群山東聳水西流”,近人吳德功《臺灣竹枝詞》有句曰:“見說臺山風景異,溪潮西去不回頭”。此勢也、自然而然也。今之臺灣青年西進尋夢,亦勢也、自然而然也。誰謂不然?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感謝《西進尋夢——臺灣青年在福建》一書的策劃者、作者和出版者出色而辛勤的工作。
(2018年5月27日記于北京)
作者簡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臺灣臺南人,歷任上山下鄉人員、郵遞員、學員、教員、研究員、公務員和退休人員。學術著作有《閩臺區域社會研究》等18部,300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