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考題的故事
    汪毅夫
    2022年10月06日

    又雙叒叕,一年一度的高考來也??己?,考題往往要被考評、討論一番:上峰要考評,出得好不好;家長要討論,出得難不難。清代有兩個考題的故事,俺說給各位聽聽。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福建舉辦丁卯科鄉試(俗稱考舉人)。是科首次“準福建臺灣府鄉試另編字號,額中一名”即給予臺灣保障名額。是科考題里有策問“臺灣事宜”一道,康熙皇帝對此考題覺得“不好”、有個差評:“今覽各省所進題目錄中,其題目多有未當。如福建三場策問臺灣事宜一道,于地方情形事勢,亳未通曉,乃茫昧命題,殊為悖謬”。實際上,這考題里有福建學政的善良用意:讓考生發表見解有助益于“臺灣事宜”,讓通曉臺灣“情形事勢”的臺灣考生得其便利、覺得考題“不難”也。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江西學政在江西各縣巡回“院試”(童生試即“考秀才”的第三級考試)。其考題有:外人華服傳教,謀殖民于中國,借便私圖;中人西裝游學,受教育于外國,輒多流弊。國勢既殊,人心亦異。亟應昌明圣道,保合民德等情。英國駐江西九江領事館居然偵知并認為該考題“有蠱惑人心之機”,經由英國駐華大使照會我外務部。對此,禮部提出的意見是:“查該學政所出題目,系欲維持人心,使人知忠君愛國,務為根柢之學,本無不合”云云。此一英人偵知我內情、干預我內政之事遂寢。外國駐我地方之機構,亦不得有刺探我內情(包括窩藏訓練情報人員)、干預我內政等行為。這是地方外事部門首應遵循的原則。

    (2018年6月8曰記于北京)

    【責任編輯:潘一僑】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