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未病測評”成為”領銜主演“: 第650次香山科學會議
本次會議的核心議題就是:未病狀態測量與辨識的科學問題、前沿技術和核心設備!張啟明教授擔任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之一。
2016年8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總SHU JI明確指出,要“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現狀是:(1)醫療衛生費用在2008~2017的10年間平均增長率為17.1%,遠遠超過GDP的增長率;(2)我國投入醫療保險領域的費用每年約為4萬億,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卻仍不能滿足群眾需求;(3)我國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越治越多”,呈井噴態勢,如冠心病的發病率從2001年的6.6%升至2011年的12.3%。嚴峻的事實面前,我們不但要有面對的勇氣,更要有解決的智慧。著力在預防端下功夫,治“未病”,無疑是一條勝途。
為了降低醫療衛生投入,遏制慢病的井噴態勢,完善現有醫學模式,2019年4月24-25日,主題為“未病狀態測量與辨識的科學問題、前沿技術和核心裝備”的第650次香山科學會議在深圳舉行。會議聘請張伯禮教授、張啟明教授、陳東義教授和王磊研究員擔任執行主席,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國內高校和相關企業的40余名從事中醫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等專業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張伯禮教授、張啟明教授分別做了主題評述報告,14位專家作了專題報告,與會專家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熱烈、深入的討論,認為未病測評的指導思想、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理論體系、技術方法和核心裝備是與生物醫學完全不同的全新醫學領域,現實意義重大,并就建立國家未病測評專家委員會、未病測評重點研發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醫療器械監管體制改革等緊迫問題提出了呼吁。
會議執行主席陳東義教授、王磊研究員、張伯禮院士和張啟明教授主持會議(從左到右)
張伯禮教授做了題為“中醫藥現代化裝備研發的思考”的主題評述報告,認為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為中醫學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世界正在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中醫藥,而中醫藥被廣泛接受的關鍵環節在于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統籌基層應用裝備與尖端重器,基層應用裝備先行突破;統籌中藥制造與中醫診療裝備,中藥制造裝備先行突破;統籌裝備產品研發與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共性技術平臺先行布局。
張啟明教授做了“未病狀態測量與辨識的科學問題、前沿技術和核心裝備”的主題評述報告,指出“未病”是指人的自我調節能力(中醫稱為正氣)降低,功能態勢異常(中醫稱為證候),但未明顯影響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狀態,即“病已有而未成未發”。通過對人體生物信號的自然狀態下長時程實時無創檢測、評估,并通過干預提高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達到不發生疾病或已有疾病不加重的目的就是未病測評。
與會專家還分別作了題為 “中醫在腦科學研究中大有可為”、“基于啟發式引導的跨模態抑郁癥線索分析與檢測”、“大數據智能時代下的治未病初探”、“體質評估在未病狀態測量與辨識過程的價值”、“基于心理生理多模態信息的精神障礙早期識別與干預技術”、“心血管疾病根本出路在于預防”、“面向未來我們應該做什么”、“可穿戴技術與未病觀測模式”、“頸肩腰腿痛癥的精準測評與隨身連續干預”、“面向未病測評的可穿戴智能數據分析與處理”、“未病測評應用與實踐”、“從系統生物學思考腫瘤風險評估體系的建立”的報告。本次會議形成的簡報如下:
一、未病測評的理論體系
1.什么是未病測評
“未病”是指人體的自組織能力、自適應能力和自修復能力(中醫稱為正氣)降低,功能態勢異常(中醫稱為證候),但未明顯影響人行使基本生理與社會功能的狀態,即“病已有而未成未發”,如畏寒怕風、體虛多汗、少氣乏力等日常生活體驗都屬于未病范疇。
在疾病發生或加重之前,通過對人體生物信號在自然狀態下長時程實時無創檢測,對降低的人體自組織能力、自適應能力和自修復能力進行有效辨識,就是未病測評。
2.未病測評的立論依據
對于一個與外界沒有物質和/或能量交換的簡單系統來說,功能狀態的改變由且僅由結構的改變引起。如玻璃杯的缺口大小與其盛水功能的降低程度嚴格對應。但對于一個與外界存在物質和/或能量交換的復雜系統來說,功能狀態的改變不僅可以由其結構的改變引起,還可以由物質能量交換的改變引起。如電燈的亮度不僅取決于電燈的電阻,還與電壓的高低有直接關系。
一個有生命的人體不僅需要有基本的物質組成和形態結構,還需要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即新陳代謝。與新陳代謝相伴隨的就是人體復雜而精密的神經-體液調節。后者讓人發展出了維持結構功能穩定的自組織能力、順應環境變化的自適應能力和治愈創傷疾病的自修復能力,簡稱調節能力。在沒有醫學的數千萬年進化中,人類就是靠這種自身調節能力戰勝疾病并生存下來的。
3.未病測評的理論框架
當前的生物醫學是以結構的完整性為主線,從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的空間結構闡明疾病的病因、機理,并進行診斷、治療、預防、監護和康復的結構性醫學。而中醫學是以功能的完整性為主線,以中華古代哲學思想為指導,通過動態觀察人的各種癥狀體征及人與環境的關系,主觀推測疾病的病因病機并給出治則治法的經驗醫學。
生物醫學和中醫學都在研究人體,生物醫學和中醫學都在維護人的健康,生物醫學和中醫學都全面地認識了人體的各種功能,故通過建立兩種醫學關于人體功能的對應關系,就可以明確參與人體生命活動的消化、呼吸、循環、防御、調節等15種功能及它們各自的執行結構和調節結構,進而形成未病測評的理論框架,明確未病測評的檢測對象和檢測指標。
二、未病測評的技術裝備
1.未病測評的指導思想
①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同于生物醫學強調人體各組成部分的個體性、間斷性、有形性、結構性和組合性,未病測評則更注重人體的整體性、連續性、無形性、功能性和化生性。
②體現生命運動的自然規律。不同于生物醫學把人體解剖為不同部分,在特定條件下觀察其間的生物學關系和各種因素的影響機制,未病測評則把人放在現實的生存環境中,把外部影響因素看作是展示人體自我調節能力的試金石,在人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中觀察生命的自然運動規律。
2.未病測評的技術原理
人體生物信號在自然狀態下長時程實時無創檢測的結果,既包含了外界環境的影響,又反映了人體的調節能力。當人體處于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或慢病狀態時,生命活動的態勢是相對穩定的,即人體的調節能力遠遠超出外界影響因素的作用。借用大數據和非線性動力學分析方法,可以對人體各種功能的調節能力進行客觀評估。
3.未病測評的方法手段
生物醫學在“結構決定功能”的思想指導下,以人體相對穩定的物質組成和形態結構為檢測對象,定義和診治已經發生的疾病,采用的方法常常是特定條件下的瞬時或短時間檢測,不記錄檢測時點,檢測結果可重復。如針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檢測,針對形態結構的影像學或病理學檢測,針對基礎代謝的血生化檢測。
未病測評則是在“新陳代謝影響人體功能態勢”的思想指導下,以人體不斷變化的新陳代謝及其調節能力為研究對象,在疾病發生或加重之前做出評估,采用的方法是自然狀態下的長時程實時無創檢測,檢測結果雖然不可重復,但評價結果可重復。
4.未病測評的核心裝備
不同于當今醫院常用的大型、精密、昂貴、特定環境下檢測、瞬時或短時間檢測、針對“已病”檢測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設備,未病測評采用的是人體生物信號的可穿戴或無穿戴監測設備,具有便攜、無創、廉價、抗干擾能力強、生活和工作場景下檢測、長時程實時檢測、針對“未病”檢測的特點,能充分發揮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計算等現代科技的優勢。
三、會議共識
1.未病測評能拓寬醫學的發展空間
生物醫學的研究目的常是疾病的原因篩查和機理探索,針對人體的物質組成和形態結構等慢變量進行觀察,觀察結果常是橫截面數據,采用統計方法進行相關性或差異性分析。未病測評則是以健康為目標導向的人體調節能力測評,是在系統思想指導下,針對人體生物信號和新陳代謝等快變量進行檢測,檢測結果是時間序列數據,可通過數學建模發現評價生命質量(中醫稱為精氣神)的有效方法。
2.未病測評將改變未來的疾病譜系
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記載了10265種疾病,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公布的《疾病分類與代碼(GB/T14396-2001)》界定了22542種疾病,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有更多的疾病被發現,那么人類該有多少種疾???大道至簡,如果從功能態勢的角度看,人體大約只有50種左右的異常功能狀態,可借以全面把握生命的進程。而關于異常功能狀態的調理,中醫學有數千年的臨床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技術手段,如中藥、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系統對系統的獨特療法,有望突破單體對靶點的思維定式,在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慢病發生和加重之前進行有效阻斷,從而改變未來中國的疾病譜系。
3.未病測評能完善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關注器質性或嚴重的功能性疾病發生后的診斷,采用的治療方法常常是對抗療法,如手術切除腫瘤、抗生素消炎,倡導的疾病預防只能借助臨床流行病學發現危險因素,不能預測疾病能否發生。未病測評則關注疾病發生或加重前的異常功能態勢,采用的治療方法是順勢調理療法,如功能性食品調養、心理疏導等,借助長時程動態觀察發現人體功能態勢評價指標的異動,能直接預警疾病的發生。
4.未病測評能破解醫改難題
2016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我國居民因慢病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88.38%,慢病造成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不良生活方式引發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常常是神經-體液調節能力的降低,是人體功能態勢的異常。未病測評能在慢病發生或加重之前進行有效辨識和有針對性的調理,能真正使醫學重心前移,降低慢病發生率,破解醫改難題。
5.未病測評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未病測評不僅能滿足人民群眾不得病、少得病的美好愿望和剛性需求,還將激發出一個集核心裝備和功能性食品的研發、生產、銷售、信息采集、評估、服務于一體的龐大的健康產業鏈條。預計到2025年,不僅能創造上百萬個就業崗位,還將每年創造上萬億的經濟效益。
6.未病測評將把全球的科學中心引向中國
展望未來,未病測評技術體系的構建,將催生全新的國家重器和科學高地。人體是典型的開放復雜巨系統,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將是開啟這一系統的金鑰匙。融合數學建模與生物物理探測技術,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規律必將成為未來科學研究的熱點。對人體微弱磁場等生物信號超長周期(如晝夜、朔望月、四季)節律性變化的有效探測,有望對生命運動規律產生全新的認識。
四、專家建議
與會專家通過深入討論,一致認為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理論的未病測評具有不同于生物醫學的獨特優勢,并就如何推進未病測評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建立國家未病測評專家委員會
未病測評是醫學科學發展的全新領域,尚未形成有良好認知度的學術環境、管理機制和社會氛圍。建議國家盡快成立“國家未病測評專家委員會”,負責構建未病測評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制定未病測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未病測評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指導未病測評研究快速有序健康發展。
2.設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
未病測評是一個集數學、物理學、中醫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等為一體的交叉學科,需要駕馭這些知識的專業人才和核心團隊,因此建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高??蒲胁块T設立未病測評學科,培養專業人才;設立重點專項,在未病測評的理論體系完善、技術團隊構建、基礎研究設施建設、核心裝備研發、大數據庫構建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我國獨有的人民健康生態系統。
3.將異常功能狀態列入醫學管理體系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年中文版)認為疾病是“人體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器官組織的形態、功能偏離正常標準的狀態”。但是,分析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列出的10265種疾病,容易發現以病因、解剖部位或病理為核心特征或“金標準”的疾病占90%。換句換說,在新陳代謝停止前后進行觀察,90% 的疾病的診斷指標不發生變化!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1)已經將中醫證候(即人體異常功能態勢)列為疾病范疇,因此國家應及時將體現未病測評特點的中醫證候納入現行的疾病分類目錄中。
4.完善未病測評監管法規
我國現有的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是在生物醫學模式指導下建立的。在醫療器械的監管審評中,我國已經發布規章14部、規范性文件80余項、技術指導原則200余項、標準1561項,但體現未病測評特點的醫療器械監管法規尚需完善。
2017年7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 醫 藥 法》第三條、第五十一條規定:要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成立中醫藥評審、評估、鑒定的專門組織。未病測評的立論依據、理論體系、研究目的、研究對象、技術方法和核心裝備與生物醫學完全不同,需要建立針對人體全生命周期的監管體制和溝通機制,需要主管醫療衛生的衛健委、醫療器械的藥監局、運動健康的體育總局、數據云平臺的工信部等開展跨部門聯合,協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與會專家認為未病測評符合人體生命運動的自然規律、可完善醫學模式、改變疾病譜系、降低醫療費用、破解醫改難題,因此一致呼吁,要加快推進,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如今,基于”中醫未病測評原理“指導下的系列智能可穿戴設備已經展開正式的應用,截至到2021年底,已經積累了30余萬份穩定可靠的“健康評估報告”。當“未病測評原理”下一次在香山科學會議上第四次登臺時,將會呈現什么樣的風采?一切值得我們耐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