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學者黃美娥教授《一種新史料的發現》(載《竹塹文獻》第4期,1997年10月)報告,臺灣進士鄭用錫在其《感悟》詩后,附文《正陽門關圣帝簽詩》記簽詩與其一生的關系。清道光三年(1823年),鄭用錫參加癸未科會試后,隨友人到京師正陽門關帝廟“叩求簽詩,以卜功名上進可否”。他抽到的是“五十功名志已灰,哪知富貴逼人來。更行好事存方寸,壽此岡陵位鼎臺”。鄭用錫說:“時闈試尚未揭曉,得此簽詩首句有五十功名之語,不勝悵然自失”??墒?,“迨揭榜竟邀獲雋,遂借富貴逼人句,附會靈說指為此科之應。但于‘五十’句究竟未有著落”。后來,鄭用錫年屆五十“以養親為急”,告老還鄉。在鄉抗擊英夷(即在鴉片戰爭時期親率家丁追捕侵犯臺灣的英軍),兩次獲朝廷獎賞;年屆七十,運米赴津救災,“得邀議敘二品封典”。鄭用錫感嘆道:“撫今思昔,證諸(關圣)帝君所求,一一頗相吻合”,“京師正陽門關圣帝簽詩靈驗,著于天下”。
簽詩(包括京師乃至各地的關廟簽)的靈驗雖無其必然性,而確實有其偶然性。簽詩靈驗的傳說同簽詩預設的多種可能性有關。我舉“京師門前關廟簽”的另一首簽詩(“君今庚甲未亨通,且向江頭作釣翁。玉兔重生應發跡,萬人頭上逞英雄”)來說明。
清人金植《不下帶編》講了寧波的兩個故事。一是狀元史立齋在杭州參加清順治甲午科(1654年)鄉試后,于萬安橋邊關帝廟抽得此簽,“心怏怏,謂一第今無份耳”,不料甲午科榜發中舉,明年乙未(1655年)則大魁天下,應了“甲、未亨通”之語;另一是翰林裘玉璉參加順天府康熙甲午科(1714年)鄉試后,在京師正陽門外關帝廟求得此簽,榜發中舉;明年乙未(1715年)參加會試,中為三甲第一名進士并欽點翰林。此亦應了“甲、未亨通”;而位其名之后者(即三甲第二名)名江濟,則應了“江頭”一語。
近人徐珂《清稗類鈔》記:狀元畢沅于乾隆庚辰(1670年)會試前在京師正陽門關帝廟求得此簽,頗不悅,然竟以第一人及第,蓋“君今庚甲”四字,已示先機(庚辰科之甲)也。
實際上,簽卜科舉之事不外“中”與“不中”兩種結果,“未亨通”可以有“尚未亨通”和“不亨通”兩種解釋,可以應對“中”與“不中”兩種結果;至于“中”的時間,可以是“今”年、“庚”年、“甲”年、“未”年和“兔”年即“卯”年,也可以在月、日上做文章,如“閏八月”應“玉兔重生”等;“庚甲”即庚辰科第一名是一種解釋,“甲未亨通”即“亨通在甲、未”是另一種解釋,“君今庚甲未亨通”即“一第今無份耳”是又一種解釋。無論何種情況,簽詩大抵可以應對。簽卜近于文字游戲,迷于文字游戲而信之應該可以簡言為迷信也。
(2018年6月25日記于北京)(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