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學詩、作詩,不免心有所儀、筆有所宗,故“詩話”作品里常有“詩學老杜”“詩宗山谷”和“詩似徐東癡、宗定九”之類評語。我們來看看臺南人最喜談論的施士潔、許南英、汪春源三進士的追星故事。
施士潔生于清咸豐乙卯十二月十九日。其出生與蘇軾出生日、月相同,年、辰相應(蘇軾生于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時),遂以“后蘇龕”冠其別集如《后蘇龕詩鈔》《后蘇龕文稿》《后蘇龕詞草》等,其詩文創作也有意追求蘇軾的風格。
許南英也生于清咸豐乙卯(1855年),與施士潔同年(施士潔出生的年月日換算為新歷是1856年1月26日,其生年不當記為1855年而應記為1856年)。作為施士潔的學生,許南英也景仰蘇軾并及黃庭堅(山谷),其哲嗣許贊堃(即現代作家、學者許地山)說:許南英“生平景仰蘇、黃,并用‘山谷’字他底諸子”(許地山、許敦谷)。許南英詩學蘇、黃,多真性情、真意理的佳作。
汪春源比老師施士潔和同學許南英小14歲,但他不到14歲就同比他年長的師友交游,如許南英詩所謂“髫年文字竹溪西”。汪春源生平景仰王安石,既景仰其文學創作的成就、也景仰他“一夫受田百畝”的政治理想。汪春源的長子名受田,小名阿井,乃取自“一夫受田百畝”和“井田制”也。
(2018年6月28日記于北京)(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