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評網寫了《北大學人陳衍與臺灣》,有臺灣青年學者告訴我,她們上高中歷史課時知道,陳衍在1895年起草、同林紓等人聯名上書都察院抵制《馬關條約》、抵制割讓臺灣。
林紓也是吾閩先賢和早期的北大學人。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冷紅生、畏廬居士等,福建閩縣人,著作有《畏廬詩存》《畏廬文集》《畏廬瑣記》《畏廬漫錄》《閩中新樂府》等多種,他用文言翻譯的外國小說以“林譯小說”為名風行一時、流傳至今。
林紓于1882年中舉后,先后參加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189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恩科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等7場會試,均報罷而歸。他和陳衍等聯名上書抵制《馬關條約》、抵制割讓臺灣的故事,當發生于他們參加乙未科會試期間。這年五月,林紓在為亡友周莘仲(亦吾閩先賢,曾任臺灣彰化縣學教諭)的詩集撰寫的序文里說:“嗟夫!宿宼門庭,臺灣今非我有矣,詩中所指玉山、金穴,一一悉以資敵,先生若在,徒能為伯翊之憤耳,究不如其無見也”,“感時之淚,墜落如濺”。
冷紅生(林紓)譯《茶花女遺事》書影
1867年,林紓16歲時就到過臺灣,那時其父林國銓在臺經商;1878年,又有“奔耀(林紓胞弟林秉耀)喪于臺陽”之行,兩度到臺,居住了三年多。其作品有多種事涉臺灣,如《和尚入?!贰剁娐曓q晴》寫其赴臺、在臺親歷的故事,《臺灣蠱毒》《謝蘭言》《腰斬》《臺灣林文察兄弟》《阿脂》記其在臺親聞的故事,《叔父靜庵公墳前石表辭》則語涉“二劉(劉璈與劉銘傳)交惡”的史實。
(2018年7月6日記于北京)(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