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在臺灣看人評《宋史》
    汪毅夫
    2022年12月13日

    我曾多次到臺南祀典興濟宮參訪,每次都會看到清代臺灣知府周懋琦題寫的楹聯。我看得明白真切,其上聯“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是對《宋史》的批評:《宋史》編寫功成,讀者很快發現,宰相號稱“元臣”,但《宋史》將宋代乾道、淳熙年間的宰相曾懷和嘉定年間的宰相錢象祖遺漏了;另外,興濟宮主祀的“保生大帝”生前是“醫藥神靈”的名醫,《宋史》之《方伎傳》未收其人,也是失誤。

    我也曾多次到臺灣“中研院”拜訪,聽著名學者如李亦園教授等說起胡適和傅斯年,經他們指點,我在《臺北文物》第五卷第四期(1956年6月30日出版)看到胡適、傅斯年批評《宋史》的意見。胡適說:“臺大前校長傅斯年也講過,他說,史家有謂《宋史》于廿四史中乃最壞者,我卻以為《宋史》在廿四史中價值最高的。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保有的史料最多,編纂、整理、刪節的史料少?!?/p>

    是是非非(好處說好、壞處說壞),這是我在臺灣看到的先賢和前輩的學術風范。

    (2018年7月11日記于北京)(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