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孫文華  >>  正文
    鄉村的年味“潮”
    孫文華
    2023年01月16日

    今年過年,父母對我說,不用回家了,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遠在安徽的岳父母也讓我們不要回去過年。疫情把傳統的年味改了。

    以往傳統過年,總是帶著女兒輪流去兩方長輩家里拜年,一起吃個團圓飯,女兒心里也總掂記著春節的紅包。在上海過年,往往就是吃個年夜飯,一起聊聊天,然后我包個大紅包給父母,父母也會回禮給女兒,然后一起看看“春晚”。上海的“年夜飯”、“春晚”是必備節目,去年我還帶著孩子去御園看燈展,這春節也算過得很豐富了。在安徽過年完全不一樣,我小舅子在老家鎮上開了一個小超市,他這超市也兼帶賣生鮮,據他說,平時,回老家的人少,沒有多少生意,但到了過春節,這人山人海,他得忙得喘不過氣來,我們去老家過年,也得兼職做個收銀員之類的,穿個馬甲,算算帳收個錢。我有時在鎮上走走,只見鎮上車水馬龍,平時不見人影的小鎮上竟然還能堵車,交警也賣力地加個班在紅綠燈中間奮力指揮著,而且,街上開的豪車居多,聽當地人說,回來一次要長臉,買個好車,讓人看得起。我在店里收錢時,感覺到那些人付錢很爽氣,想想也是,在外面打工,回老家過節花點錢有個好心情。這花錢和賺錢的心情就是不一樣,或許他們在外掙錢也不容易,也許這過年,才讓人有了花錢換回好心情的最好理由,所以在店里你看到的人都是滿臉喜慶的一張張笑臉。小鎮上的人都喜歡自己在家里做菜,鎮上種菜的人不多,我小舅子就開車到縣城的貿易市場批發,看著80多平方米的小超市里里外外擠滿了人,我不由得內心感嘆,這真是鄉村的年味呀!

    年夜飯都是一樣,安徽山里有些冷,他們會有個暖腳桶,用木碳在灶頭間取火后放在“火桶”里暖腳,然后開始互相敬酒,喝個盡興,酒足飯飽之后,小舅子就從他拉貨的車上抱下來一捆捆炮仗,看這架勢,我是有點后怕的,因為我記得有一次我把車停在門前的水泥場坪上,鞭炮把我的車頂給炸壞了。于是我趕緊把車開到后院去。這種炮仗在上海已經消失多年了,我有點不會點炮仗了,只能掩著耳朵,在門后躲著透過門縫看小舅子表演了。這小山村里每家都有放炮仗的習俗,此起彼伏,狼煙四起,一聲聲巨響,一次次歡呼,這勁,這味,真是鄉村年味呀!不過,第二天早上起來,沿著村路走一走,你會發現,滿地都是透著喜慶的鞭炮殼。春節期間,村里走親戚也是很熱鬧的,拎上煙酒,一家家拜年,這時候,小朋友的紅包是最多的。說起這過年,相信讀者朋友們和我們一樣,都會心生感觸。

    這一年,太不容易了!過年,是一個年輪的告別和開始。我們需要有儀式感,年味,怎么“創”?

    想著以往過年,我們喜歡到網上買個春聯,今年,我就鼓勵孩子寫春聯,女兒看我充滿信任與期待的眼神,也終于敢下筆創作了,在春聯中還畫上了可愛的小小兔子,我在朋友圈一發,竟然還能圈粉,有鄰居也來要春聯,女兒一下子信心滿懷,連續創作,這也算是一次儀式,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寫春聯”的體驗。

    眼看著就要過除夕,上海街上的很多商鋪開始打烊,我就計劃著去“異地過年”。

    “異地過年”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許也可以是一種潮流,“潮”是一種創新、是一種趨勢,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出生在不同的年代,經歷了同樣的期待。異地過年,可以體驗不同的民俗文化,參與到不同的場景中。

    “年味”也一種文化消費,我們需要各種的創新與創造,如今鄉村振興,很多城里人喜歡“異地過年”,鄉村的“年味”也需要創新,農村的“趕集”、“燈籠”、“猜燈謎”、“年糕”、“年畫”...,都期待著我們去挖掘。

    ?

    【責任編輯:許聃】
    高級經濟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城鄉產業金融。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