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需要留得住鄉愁,看得見山水,這是理想和目標?,F實是農村由于收入低,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農宅無人居住,農村空心化嚴重。農田無人耕種,出現了撂荒地,很多人認為,很多地方的農村呈衰敗現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農業強國”,農業要強,不僅體現在生產力的提高,更體現在人工替代的能級和能力上。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現代農業以溫室為載體逐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但我國是人口大國,現代農業仍然滿足不了我國的農村現狀。我國的城鎮化率雖然已達到65.22%,城鎮化人口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但即便達到80%城鎮化率,我國依然還有2-3億人口還是要生活在農村,農業的發展脫離不了“生產關系”,利用人工智能發展精準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縣域”一詞出現了13次。分別為: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建設;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堅持縣域統籌;全面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向縣域梯度轉移;支持大中城市在周邊縣域布局關聯產業和配套企業;支持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農高區托管聯辦縣域產業園區;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深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醫療衛生資源縣域統籌;推動縣域供電、供氣、電信、郵政等普遍服務類設施城鄉統籌建設和管護。
據新聞報道,春節期間長三角熱門景區每日游客量高達10萬,人山人海,萬人空巷的場面重現,不僅是長三角地區,各地的景區都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似乎一夜之間,病毒遁形,瘟神送走,經濟復蘇的熱情高漲。筆者也親歷著這種大場面,因為之前做過文化旅游行業,對這種鬧猛現象,也不禁陷入深思。
上海農業占經濟產值的比例較低,但上海農業科技的發展對促進全國經濟正值我國全面鄉村振興開局之年,“孫橋”之于浦東新區的意義凸顯,而孫橋的經營每況愈下,近日,14個部委聯合下發《關于依托現有各類園區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的意見》,黨中央各部委如此高度重視鄉村振興、重視返鄉入鄉創業,浦東新區如何利用好“孫橋”品牌,為國家提供鄉村創新創業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經驗?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教育的有11處,教育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鄉村振興就是我國的百年大計,十九大報告將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教育服務鄉村振興迫在眉睫。
傳統上,我國農業“以小農為主”。小農戶生產主要解決溫飽問題,生產規模小、產量低,相對缺乏現代精深加工及品牌化發展意識。新形勢下,要積極應用現代化技術擴大農產品規模,進而穩定供應、促進市場競爭、實現地方特色、發展地方產業鏈。
孫文華博士表示,目前宅基地是不允許出售,只能夠允許在本村的集體成員里進行轉讓。根據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在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2018年會上提到的數字,我國的宅基地目前有17萬平方公里 ,大約有2.55億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