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海農業占經濟產值的比例較低,但上海農業科技的發展對促進全國經濟正值我國全面鄉村振興開局之年,“孫橋”之于浦東新區的意義凸顯,而孫橋的經營每況愈下,近日,14個部委聯合下發《關于依托現有各類園區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的意見》,黨中央各部委如此高度重視鄉村振興、重視返鄉入鄉創業,浦東新區如何利用好“孫橋”品牌,為國家提供鄉村創新創業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經驗?
一、浦東新區“三農”問題現狀
(一)三農問題主要體現在缺乏“體系”
浦東新區的農村和其他省市一樣,存在著人口“老齡化”、農地“碎片化”的問題,當然,隨著城鄉交通便利程度的提升,農村的“空心化”問題并不嚴重,相關,由于城區產業的需要,城鄉結合部成了外來人口的集結地,浦東農民的收入中,財產性收入有相應的提升。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各項成本相對較高,浦東新區的農業也相對呈現“小規模高附加值”的“都市型農業”特征。
但目前浦東新區的農業缺乏應有的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鄉村振興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對策,缺少專家支撐,落后于其他區域的實踐與發展。
(二)孫橋園區由盛而衰因人而異
要實現高附加值,必然依賴于高科技。孫橋農業科技園區是國內第一批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是首個引入荷蘭玻璃溫室發展現代農業的園區。二十多年來引領了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并為國內的現代玻璃溫室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孫橋成立于92年,同為浦東新區五大功能區,其他四個如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都已茁壯成長,成立了上市公司,并擁有數千億資產,而孫橋越來越弱,雖擁有中環內1平方公里規劃用地,但至今未有突破。在國家全面鄉村振興之際,孫橋理應成長為中國“國際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對接國際一流科研資源,以“卡脖子”技術為攻關目標,為國家解決科研難題。
“人”是第一生產力,浦東新區在孫橋園區的用人方面需要突破傳統,大力引進外部人才擔當重任。
二、浦東新區服務鄉村振興的現狀及難點
(一)孫橋農業科技服務全國的現狀
上海浦東孫橋農業科技園區于1996年引進荷蘭玻璃溫室并實現國產化,率先推動現代農業,在全國掀起現代農業發展的浪潮,參與楊凌農業高科區的建設、江蘇大豐農業園區的建設,2008年汶川地震后孫橋代表上海對口援建在都江堰建立農業科技園,后代表上海浦東援建新疆、西藏,在當地取得了不小的影響。
溫室現代農業的引入是為提升單畝土地產出率,在過去20多年來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個形態標志,但目前全國的溫室建設規模已經過大。顯然,溫室現代農業技術對全國服務的能力已經減弱,但上海農業龍頭企業的各類科技成果對外服務的能力在不斷增強。
(二)浦東農業科技服務全國的難點
1、浦東缺少“農業高科技”的印象
浦東農業生產的體量小,長期以來上?!皣H大都市”的城市形象淡化了大多數人對“浦東農業科技”的印象。雖然山東、廣東、江蘇、河南、四川等省份屬于農業大省,但還并未實現農業現代化。顯然,農業大省不是農業強省,農業科技不依賴于農業規模。
現代農業是全球化的競爭。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面臨著農產品全球化競爭,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極大地限制了我國農產品的發展。隨著全球疫情的沖擊,我國提出了“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種子種苗自主化、現代農業技術及裝備國產化是當務之急。浦東新區擁有農業科技的高端人才,擁有國家創新中心,浦東農業科技的研發創新能力和實力在全國擁有優勢。
2、浦東缺少響亮的“農業科技名片”
上海要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是我國較為薄弱的環節,目前,對農業科技的認知需要改變傳統“田間地頭”的印象。2020年,美國科學院對美國農業未來發展提供的政策建議分為五大方向,包括農業的整體思維和系統認知分析技術,新一代田間傳感器技術,大數據技術科學及其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突破性的基因組學、精準育種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加強對微生物組技術的認知和理解。
美國的農業科技方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技術,而是以“微生物、信息技術”為引領的新興科學技術。這些技術都需要依托于高端的科學研發設備支持。
浦東新區雖然擁有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設施、上海超算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但浦東新區還缺少有一個“現代農業科技”的空間載體來承載“浦東農業科技”的力量,以推動浦東農業科技在全國農業科技發展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鑒于浦東農業在生產空間的限制,浦東只能是“小”農業,但浦東擁有國際大都市的各項研發優勢,可以做“大”科技,浦東能夠打響“小農業大科技”的鄉村振興戰略,立足上海,服務全國。
三、浦東農業科技服務全國的路徑建議
(一)做大“農業科技空間”,做強農業科技服務集群
浦東目前的農業研發力量分散,建議可以以“上海孫橋農業科技園”為載體,帶動千億級的農業科技總部經濟,做大“浦東農業科技”印象。農業科技園可以集群,集中農業科研、總部經濟,可以做大農業經濟空間。
國內成功案例有: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位于武漢市三環內,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占地5萬畝,投資80億元,園區畝均投資14萬元,畝均產值達56萬元。國外成功案例有:新加坡農業高科技園,新加坡724平方公里(280平方英里)土地中,只有1%的土地用于農業和生產,新加坡肯特崗科技園占地1725畝,于1998年完成建設,總投資5.4億新幣(約合人民幣27億元)。新加坡在園區內陸續建立起食品技術中心、技術示范中心、分子生物細胞研究所等一大批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的專業研發機構,有力地促進了科技生產力的發展。
(二)做大跨省科研合作,做強跨域創新能力
建議浦東成立“長三角全球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將位于上海浦東張江的孫橋農業園區升格,或劃歸張江集團,成為張江科技城的重要創新中心,成立農業科技產業基金,建立長三角跨省科技合作研發機制。
1、搭建產業集群平臺
鼓勵“中間在外,兩頭在內”的農業企業入駐。吸引農業總部經濟和研發機構落戶。農產品加工技術的需求主體在外省、市場在上海,可以構建“外省提需求、浦東做研發、銷售到上?!钡哪J?。
2、搭建國內外產學研合作平臺
由同濟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建立長三角農業科技研發聯盟,共建農業科技實驗室平臺。與全國工商聯農業商會形成科研合作,將各地農業龍頭企業的研發需求作為合作研發方向,以“精深加工”、“生態農業”、“植物工廠”、“育種技術”、“生物質能源技術”、“農產品基因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作為重點科研方向,建立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機制。
3、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交易中心
建立國內首個農業科技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展示最新的技術研究成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4、創辦國內首屆“浦東現代農業科技”節
要改變傳統農業的形象,就需要通過社會影響力去改變,舉辦“浦東現代農業科技”節,可以很好地展示農業科技應用的場景,讓“輕松作業”、“高科技”等現代農業技術印象通過節日媒介,傳導到全國各地,引導年輕人重新審視新時代農業科技革命的魅力。
5、輸出“上海孫橋”農業科技園品牌
上海孫橋農業科技園區成立于1994年9月,是全國第一家綜合性農業開發區,是與浦東外高橋保稅園區、陸家嘴金融貿易服務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園區和張江高科技園區同時起步的功能開發區。上海孫橋農業科技園區2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管理經驗、人才、技術等,需要走出去,和外省市農業園區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三)做足鄉村創新文章,提供鄉村創業人才
建議在孫橋成立“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園”,嫁接國內外先進農業技術,為鄉村返鄉下鄉人才提供創新創業的各類服務;打造中國農業經理人教育基地,為全國的鄉村振興提供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