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縣域”一詞出現了13次。分別為: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建設;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堅持縣域統籌;全面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向縣域梯度轉移;支持大中城市在周邊縣域布局關聯產業和配套企業;支持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農高區托管聯辦縣域產業園區;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深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醫療衛生資源縣域統籌;推動縣域供電、供氣、電信、郵政等普遍服務類設施城鄉統籌建設和管護。
2022年5月,國家頒布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文件(以下簡稱《意見》,縣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結合一號文件中針對縣域的提法,再次解讀《意見》,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一號文件精神。
《意見》為什么要將縣城作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和以往的城鎮化相比有什么不同?
城鎮化的本質是農業人口就近轉移,是實現非農化就業的一個過程。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64.72%,我國的城鎮化沒有停止過,剛開始以小城鎮為建設重心,后來經歷城市化高速擴張,之后,我國于2016年年中提出了“特色小鎮”,十九在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今年5月份頒布了《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文件。城鄉融合發展是當下城鎮化的重要定位。
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明確了縣域城鎮化的體系,明確了城鎮化建設重心下移的導向,由城市建設為重心轉向農村建設為中心。
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其核心都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其本質都是為了縮小城鄉的差距。
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強調了縣城為中心的縣域城鎮體系化思想,與以往的城鎮化理念不同在于三個方面:
一是縣城為首的縣域經濟建設理念。以往的城鎮化落位于單個區域,具有項目性質,缺乏長期性的功能定位和可持續發展體系支撐??h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強調的是縣城對縣域其他鎮域的服務功能,以補短板設施建設為主導,以功能性建設為契機,帶動縣域體系化建設。
二是縣域為先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以往的城鎮化沒有明確指向,城中村、園中村等和城鎮化混為一談,城鎮化過程中,城市容易將縣域吞并,近幾年縣域消失很快,主要是撤縣設區建市,城鎮化的主動權仍然在城市。但此次文件明確了嚴禁撤縣,這也明確了城鎮化發展的主動權賦予到了縣一級。
三是功能為實的縣域分類發展定位。以往的城鎮化文件中鮮有明確的“功能定位”分類導向,此次文件中,明確了要順應城鎮發展規律,分別引導“衛星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生態功能型縣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轉型發展。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能發揮哪些作用?在這一布局下,縣、鄉、村將分別承擔怎樣的角色?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振興,目前鄉村普遍存在“空心化、老齡化”的難題,人才振興不是要求人才回到農村生活。農民代際,農村新生代也需要享受到城鎮化的紅利,在鄉村還達不到城市同樣的公共服務及便利生活條件時,縣城建設對于農民就近轉移起著重要的承載作用??h城和城市建設一樣擁有同等的公共服務和便利生活條件,以及就業機會,縣城能留住人,也就意味著鄉村有了根。我國擁有14億人口,不一定非得擁擠到大城市才體現人生價值,在這一布局下,縣、鄉、村需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
1.需要樹立省級協調,縣域統籌的空間規劃理念
縣域發展需要有清晰的區域競爭力,省域內擁有市域和縣域,縣域作為省域內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和其他市縣形成錯位競爭,需要由省級政府確定縣域的競爭優勢和功能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
縣域的現狀各有不同,縣級黨委政府需要按照自身現狀,統籌建立發展戰略和策劃,根據自身財力,區位、交通、資源、產業基礎等現狀,打造產業體系,創建特色產業空間,找準縣域產業內動力,培育龍頭企業,完善產業環節,拉長產業鏈,實現區域功能與價值的進一步提升。
2.縣域經濟是一場硬仗,需要謀略
縣域經濟的主導一定是地方政府,但政府不是市場主體,需要正確區分政府與市場主體的界面,政府的職能在“育商、造商”,而不是招商。很多地方政府急著招商,招商在城市化進程中是有很大作用的,工業企業不受四季影響,不受地理的限制,容易形成集群。但對于經濟發展還較為緩慢的地區,更需要“人”,需要“造商、育商”??h域內,縣城是縣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貿中心,其他鄉鎮、村落則需要縣級政府更好地謀劃其產業發展定位,沒有資源找資源,沒有產業育企業。
目前,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存在哪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此次《意見》的出臺為解決這些問題帶來了哪些契機?
縣城建設需要大資金,縣域經濟表現差異較大,有經濟發展較好的,也有經濟薄弱的,但大都面臨著:資金問題,人才問題,產業空間更新的問題,以及內生動力的問題等。
此次文件明確了縣城建設的重點?!笆姓迷O施、產業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界定了政府投入與市場投入的界面。同時,文件較為細致地對縣城建設的各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建設要求。
文件屬于頂層設計,具體落實還是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因地施策。
現階段,我國有不少縣城存在財政困難,負債嚴重的問題,但在推進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這種矛盾如何有效破解?
文件明確指出要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對公益性項目加強地方財政資金投入,符合條件項目可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予以支持;對準公益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鼓勵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支持符合條件企業發行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
除了縣級政府自身的主體外,還需要吸引大量的社會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h級政府需要做好產業策劃及規劃,謀劃出自身特色的產業驅動力,培育當地的產業龍頭企業,逐步引導社會資金的多元化投入。建議縣級政府領導:一是摸清底牌算好一本底帳,二是謀劃愿景繪好一張藍圖,三是出臺政策下好一盤大棋,四是創新發展做好一方盟主。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鄉村振興基金”,這對于吸引社會資本,擴大縣域財政政府性基金的功能是一個重要方向。
我國縣城數量大、類型多,發展路徑各不相同。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縣城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現在縣級領導的學歷高,但各自的人生履歷不同,人總是容易陷入自身認知陷阱,縣域經濟也是一把手經濟,縣級領導都有自身認知局限性,為此,要找到縣域經濟的發展路徑。
首先是要牢牢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開放理念,緊緊圍繞國家發展大局,謀劃縣域發展路徑。
其次是需要找到對的專家團隊,現在各類專家太多,最好的專家團隊需要有行業內的相當長時間的積累,考察專家的標準有五個維度,學歷、經歷、資歷、實力、能力。
再次是重視人才,一是老鄉人才,各縣都在各個城市擁有商會,可以利用各地商會為老家辦實事,以商引商,以商會商。二是返鄉人才,在外闖蕩的返鄉的人才,開過眼界,對于那些有能力的可以鼓勵他們做創業帶頭人、領頭雁或者鼓勵他們競選村干部。三是本鄉人才,需要梳理在當地生活工作的本土人才,做好人員電子檔案,因才施用。
《意見》中強調要因地制宜補齊縣城短板弱項,產業配套、公共基礎設施等等都是重要方面,那么應該如何在一定的資源、資金條件下,把握“補短板”的輕重緩急?
縣城建設需要以人為核心。此時的縣城建設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建設,不能有“擴張”思想,縣城“補短板”首先要設定縣城建設邊界,有了邊界,縣城才會有溢出效應,才不會擴張,以至于占用周邊的農田。由此要樹立精明增長理念,保護農田,做好縣域一體化規劃。
其次,“補短板”要有“人口統計”思維,動態統計縣城內就業崗位需求,針對動態人口設計“公共服務設施”需求。
再次,“補短板”要有產業思維,縣城建設不能再走房地產的老路,需要重視企業,有了企業就有了就業,有了就業才會有安居樂業??h城產業也有動態發展的過程,工業用地起碼有一半由縣級政府持有,以應對未來產業更新。
“人口流失縣”是《意見》首次提出的概念,在您看來,過去一些縣城人口流失的原因在哪里?未來應通過什么方式在縣城引入、留住并用好人才?
在城市化快速擴張時期,房地產業快速發展,各路資金涌向大城市,過去縣城人口流失,是人性使然,城市與縣城相比,擁有太多的就業機會和各種便利生活,各種優勢資源、公共服務都在大城市,縣城和大多數農村地區一樣,都存在人口流失的現象。
如今,我國進入了城鄉融合發展,全面鄉村振興的階段,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縣城的就業機會也會逐步增加。
縣城要吸引人,首先,是縣城的產業發展要吸引人。人因為希望而活著,人因為夢想而偉大,地方政府需要有年輕人的夢想藍圖,讓未來吸引人。其次,是縣城的行政環境要留住人,縣城的行政環境需要提升,采用“一網通辦”等方式提升行政效率,提倡高效、公正、公平、依法行政的行政環境。再次,是縣城的生活環境能留住人,需要打造便利、舒適的生活條件,從購物環境、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入手,讓年輕人享受到和城市同等的條件。
縣城不可能達到城市規模的建設,但縣城可以從“便利性、舒適性、慢節奏、支出比、同服務”等生活工作的角度與城市比拼,如,便利性體現在和城市一樣的購物、上網等;舒適性體現在房價的性價比,在大城市60平方可以換120平方;慢節奏體現在不堵車,停車方便;支出比體現在收入雖然低,物價更低;同服務體現在孩子可以接受在大城市的同等教育,老人可以享受同等醫療。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兑庖姟分刑岢鲆烟嵘a業支撐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要形成地方特色的產業支撐,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地方產業是可以重組的。一個地方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形成地方特色的產業支撐,首先是要有精準的定位,需要有高人指點,這需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上接天線也就是要響應國家政策導向,能順應時勢。下接地氣是能夠落地,能夠實施完成目標。
縣城的產業不只是縣城本身的產業,是縣域范圍內的產業,縣域視野下,要梳理產業的資源,從資源的屬性入手,內有基礎,外有市場。資源的屬性包括稀缺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
縣城大都屬于農村地區,從鄉村振興的角度,我國鄉村的未來產業有三類:一是鄉村文創旅游類。一直以來,我國的城市比國外城市更先進更現代,我國的農村迎來的新的發展機會,未來會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鄉村文創旅游需要持續運營。二是農業科技類?,F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就是在科技的應用,育種、機械化、生物化在我國鄉村的應用場景還都有限,未來是打開鄉村產業前景的重要工具。三是生物技術類。我國已發布了十四五生物經濟規劃,規劃中,對生物醫藥,生物大健康,生物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等提出了發展方向。藥食同源,我國中醫養生擁有廣大市場,中醫與藥膳結合發展,可以極大的推動農業產業化能級的提升。
鄉村是充滿想象的地方,他比城市更需要創新,鄉村擁有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策劃,是最高境界,產業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近日,有專家建議,在今后10年,每年投入2萬億,建設2000所縣辦大學,推動縣域經濟從工業化向知識化時代結構轉型。對此,您怎么看?未來怎樣以縣域為載體帶動鄉村教育發展?
縣域經濟不是工業化太多,縣域的教育也不是靠大學能改變縣域經濟形態,經濟是財富分配的方式,需要依賴于經濟要素。我們需要著力于縣域自身的基礎,優化發展空間。
縣域必須有工業,可以是加工業或制造業,工業是為了提升附加值??h域的產業發展是需要通過統籌推進的,是一個整體,是一個體系。不是一件事就解決所有問題的。
縣域的發展需要把握區域大格局,樹立大局觀,通過發展軸確定區域發展重心,通過重大交通設施改變區域發展格局,通過人口規模及人口密度錨定中心區域??h域規劃要綜合考慮鄉域空間的功能組合,以發展軸和交通設施為核心,以集中為導引,以產業集群為引領,以產業鏈錯位布局為抓手,以項目落地為推手,形成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孫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