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大小租 上下郊
    汪毅夫
    2023年02月21日

    清代江蘇學者王有光曾采江蘇俚語俗諺,略加注解,成《吳下諺聯》四卷;清代福建學者林豪也曾采集閩南俗語為《俗語對》。諺聯(俗語對)將雅俗、莊諧、俗語和對聯一爐共冶,相當有趣。

    25年前,我曾嘗試“諺聯(俗語對)”的寫作,有《臺灣諺聯》舉“讀冊寫批”“好本事真才調”“有路無厝吃清困宮”“ 土粉起三尺西瓜倚大邊”等而一一言之。今天要談的是“大小租上下郊”。

    清人陳盛韶《問俗錄》(1853年)有《大小租》,略謂:“大租即內地所謂田骨也”,“小租即內地所謂田皮也”,“佃人敢抗大租,不敢抗小租”。他說的是清代福建臺地與福建內地在土地制度方面共同的情況:將土地所有權(稱田骨)和土地經營權(稱田皮)分離,成“一田二主”(墾首和佃戶);土地經營權人(佃戶)又將土地交小佃戶耕種,小佃戶向土地所有權人交大租、向土地經營權人交小租;小佃戶不必直接面對土地所有權人、必須直接面對土地經營權人,因而敢抗大租、不敢抗小租。程家潁《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1914年)也詳細描述了上記情況。臺灣俗諺 “請媽祖來討大租”說的是土地所有權人的無奈。

    清咸豐三年,臺灣發生了大規模的“頂下郊拼”(上、下郊械斗)即以晉江、南安和惠安三縣移民(合稱頂郊即上郊)與同安縣移民(下郊)的械斗。此即《鄭兼才墓志銘》所記“咸豐三年,晉、南、惠三縣人與同安人約期互斗”。這是臺灣歷史上地緣組合之間的大規模械斗的尾聲。

    1860年以后,臺灣從移民社會轉為定居社會,臺灣的社會結構也從地緣組合轉為血緣組合。與此相應,“頂下郊拼”“漳泉拼”之類地緣組合之間的械斗也轉為血緣組合即宗族之間的械斗,械斗的起因也增添了同宗族有關的祖墳風水爭端。

    (2018年9月27日)(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