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閩、臺兩地的皮(紙)影戲
    汪毅夫
    2023年02月27日

    賴伯疆《廣東戲劇簡史》(2009年)記:“潮州地區的紙影戲,是用皮革或紙雕成人形,用燈光在紙幕或布幕顯現影形。據說,是宋代時從福建傳入”。我們今天從宋修福建方志《三山志》,可以看到“又為紙偶人,作緣竿、履索、飛龍、戲獅之像,縱士民觀賞。朱門華族設看位,東西衙廊外,通衢大路,比屋臨觀”的記載,可以看到宋代福建的皮(紙)影戲的雛型。

    福建漳州地方文獻,也有當地皮(紙)影戲的歷史紀錄。如,徐宗干(時任福建汀漳龍道,任所在漳州)《小浣霞池館隨筆》(1844年)記:“在任五月,紳民于三月初九日為余祝五旬生日,沿門懸采,比戶焚香,燈戲三日,禁之不止”,“民情之厚,孰有如漳南者乎?”這里所記“燈戲”即皮影戲也;再如,陳鑒修《龍溪新志》(1945年)記:“漳屬影戲所演《烏鴉記》一出,聞系清道咸間安溪縣事。有奸夫淫婦圖害本夫,強醉以酒,而以竹葉青蛇置竹筒中,灌入其腹而致死。當下手時,適為偷兒陳老三所見。后邑令白公微服私訪,有鴉向公哀鳴,公心動,隨之而行,至老三家始得其情,讞乃定。后陳老三隨公至廈改業商,性豪爽不拘小節”;又如,陳虹(曾入漳州薌潮劇社為社員)《歲月回眸》(1997年)記:“薌潮(劇社)遵照(中共)黨組織的指示,除演出話劇外,還運用彈詞、歌曲、紙影戲、歌謠、連環畫、標語,進行宣傳”;“薌潮(劇社)的演出是多種多樣的,有話劇,又有紙影戲”。臺灣有關皮(紙)影戲的歷史紀錄有:清嘉慶二十四年臘月勒石的《善濟殿重修碑記》(1820年)關于禁止在大殿前埕“演唱影戲”的規定,以及日據初期成書的《安平縣雜記》關于“酬神唱傀儡戲,喜慶或普度唱官音班、四平班、福路班、七子班、老戲、影戲、車鼓戲、釆茶唱、藝旦唱等戲”的記載。

    1968-1969年間,西方著名漢學家施博爾從臺灣高雄彌陀鄉蔡龍溪和阿蓮鄉陳貯兩個皮(紙)影戲世家收集到《朱文走鬼》等198種閩南語皮(紙)影戲本,更可為臺灣皮(紙)影戲藝術史提供證物。

    (2018年10月7日記)(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