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到過臺南祀典興濟宮,每次都會看到臺灣知府周懋琦的題聯和題記。5年前,我在興濟宮演講,用閩南語說:“周懋琦是一個足有才調的人,伊寫的對聯是興濟宮的一件寶物”。伊寫的上聯“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是對《宋史》的批評:《宋史》的“秉筆”人即執筆者忽略了宋代的兩位“元臣”即宰相曾懷和錢象祖,《宋史》之《方伎傳》還漏收了“醫藥神靈”的吳夲,另一方面則是對吳夲生前作為神醫的推崇;下聯“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時合祭觀音亭”說的是盛明之朝(熙朝),吳夲身后作為醫神保生大帝配享百姓遵循祀典(吳夲作為醫神載在祀典始于宋乾道二年即1166年),朔望拈香致祭,清平之世(清時)興濟宮與觀音亭合為同一祭祀圈也。我當時還推測說,聯之題記所謂“神生于宋太平興國四年,與龍圖閣待制熊伯通仝名”是用曲筆或者說春秋筆法,利用通假字(於、于,仝、同,夲、本)的使用原則,批評《宋史》之《熊本傳》將宋“龍圖閣待制熊伯通”之名(夲)誤為“本”。
圖一,《宋故寶文閣待制程公墓志銘》
(宋碑)照片
今日重讀周懋琦《興濟宮題聯并記》,我首先要為“《宋史》之《熊本傳》將宋龍圖閣待制熊伯通之名誤為本”的推測提供一個“刻在石頭上的證據”。經眾多學界友人的指導和協助,我得到江西省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收藏的宋碑《宋故寶文閣待制程公墓志銘》之碑體照片(圖一)和拓本照片(圖二),墓志銘提及“龍圖閣待制熊公伯通”的名諱均作 “夲”(圖三)。周懋琦既說保生大帝吳夲與熊伯通同名,則熊伯通的名諱當然是“夲”。然而“孤證不為定說”,我的推測尚待證實也。
圖二,《宋故寶文圖待制程公墓志銘》
拓本照片
周懋琦對聯題記里有關于保生大帝在臺灣的功德?!巴庑绾ラg”即同治甲戌(1874年)至光緒乙亥(1875年),周懋琦參與沈葆禎主導的“開山撫番”之役。由于時疫流行,官兵疫死者眾。沈葆禎等向保生大帝“竭誠祈請疫不為厲”,幸未蔓延為瘟疫。周懋琦為興濟宮題聯,為的正是對醫神保生大帝念其德、報其功。作為醫神信仰,保生大帝信仰以富有正能量的防疫減災、施藥治病乃至濟困助學的公益活動為其特色。
附帶言之,周懋琦編著的《全臺圖說》有關于釣魚島的記載,略謂:“山后大洋有嶼名釣魚臺,可泊巨舟十余艘”。
圖三,《宋故寶文閣待制程公墓志銘》
碑拓(局部)照片
(2018年10月10日記)(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