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廈門民俗、方言里的“放生”
    汪毅夫
    2023年03月12日

    廈門名剎南普陀寺門前有一口放生池。百余年來,池中放養的水族受到很好的保護和喂養。池畔有碑,嵌砌于池之基墻。其文略謂:“光緒丁未春,菩薩降鸞示,鑿一池為放生,蓋將俾水族生生不已之機,非徒壯寺外之觀瞻也”,文末落款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吉旦,興泉永道劉慶汾、候補道員劉元勛、同知銜楊鵝飛、住持僧喜參。陳士章、楊鵝飛、劉君才、楊在田、王興云同泐石”?!捌兴_降鸞”顯然不是佛門的做法和說法,參與其事的“住持僧”應該不會這么做、也應該不會這么說。廈門南普陀寺前鑿池放生不是佛門的宗教活動,而是官、紳、民、僧共襄的民俗活動。在廈門方言里“放生”讀如 hongsing。

    然而,廈門另有一民俗也叫“放生”,在廈門方言卻應讀為bangsni。

    清人蕭寶芬《鷺江竹枝詞》之《放生》詩有注曰:“俗有老艾未能生育,亦復多納婢妾,每任外交乞種,謂之放生”。此俗出于多子多福之想:“老艾”為求多子而“放”(讀如bang,解除約束也)婢妾“外交乞種”以“生”(讀為sni,生育也)子。

    實際上,閩南文化覆蓋的其他地區如臺灣,也同廈門一樣,古來有“放生(hongsing) ”之俗,古早則俗有“放生”(bangsni)之例也。

    (2018年10月26日記)(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

    【責任編輯:許聃】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