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從弟子看大師
    汪毅夫
    2023年04月03日
    圖一,《道教、因明及其他》書影(1)

    1936-1937年間,章太炎的弟子孫思昉和姜亮夫以書信往來的方式,相與討論大師章太炎的學問。時任《國聞周報》“特約撰述”的徐一士將他們的書信編成《太炎弟子論師說》,并謂:“章炳麟在學術上之造詣,實有不磨之價值。士論目以國學大師,蓋無愧焉”。從最佳的師承關系來說,至少在部分領域,弟子對于大師的學問最是得其真切。從弟子來看大師,是學術史研究可取的角度。

    圖二,《道教、因明及其他》書影(2)

    1941年8月4日,臺灣進士許南英哲嗣許地山教授在香港病逝。許地山在燕京大學的學生、在香港大學的助手李鏡池,在“許地山逝世后40天”即1941年9月12日,作《許地山先生與道教研究》,其文詳述許地山關于道教研究的計劃和成果,并謂:“許地山先生,近年來決心做這工作,我認為再適當沒有了。他對于宗教比較學,社會學,人類、宗教,中國歷史等,都有很精的研究。他精通英法德日各國文字,又懂希臘文、梵文,編有梵文字典。他在燕京大學時,任宗教學院的宗教比較學教授,又做哈佛燕京國學研究所道師,近年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另有同是漳州人、同出于許地山門下、后來同是廈門大學名教授的葉國慶和薛澄清也對許地山的學問有所領悟。葉國慶曾講述,許地山指導他做燕京大學碩士畢業論文《〈平閩十八洞〉研究》時,囑他“說明歷史演變和故事關系時”要參考“英國哥麥氏的《歷史科學的民俗學》”,囑他做跨學科的研究;薛澄清翻譯《天地會研究》時得許地山撰序,序中闡述了許地山對天地會研究的深刻見解。從李鏡池、葉國慶、薛澄清諸弟子確可看到,許地山作為大師級的學者,其學問之博大而精深。

    許地山哲嗣周苓仲逝世前托人轉交、贈我許地山《道教、因明及其他》(圖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該書“內容提要”(圖二)說:“本書收入我國著名文學家許地山先生有關宗教的論文四篇,內容涉及道家與道教,中世紀流行于亞歐非地區的摩尼教,佛教因明學與有關宗教的文物考證”云云。實際上,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是許地山的專業,許地山是“我國著名文學家”,也是“我國著名學者”。其情形略同于后起的有文學名著《圍城》,又有學術名著《管椎篇》,也精通和懂得多國文字的錢鐘書。從出生與出道、年紀和輩分上說,許地山是前輩作家、前輩學者也。

    (2018年11月26日記)(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公眾號)

    【責任編輯:徐錕】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