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漂來媽祖廟”。這詩句一般的大白話、這大白話一般的詩句,說的是“海舶祠祀媽祖”的真實情況。
1524年,陳侃《使琉球錄》記:“爰順輿情,用閩人故事,禱于天妃之神;且官舫上方,為祠事之,舟中人朝夕拜禮必虔,真若命懸于神者”。其他的“使琉球錄”,如蕭崇業《使琉球錄》(1579年)、張學禮《使琉球記》(1664年)、汪楫《使琉球雜錄》(1682年)、徐葆光《中山傳信錄》(1718年)、李鼎元《使琉球記》(1799年)、齊鯤和費錫章《續琉球國志》(1808年)、趙新《續琉球國志略》(1866年)等,也一一提及海舶備龕、建堂設祠供奉媽祖的情形。
1599年,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沙忽略在給友人的信里談到他在一艘中國帆船所見情形:“在船艙的左側”,“在上座的神龕里,供著一個媽祖的像,因為她是水手和海盜的保護者”,“媽祖婆也叫天妃,船上的人對她的敬禮很勤,每天一早一晚的,總要用高香長燭,在她的像前燃著,遇到非常的事故,還要用一種占卜的方法,請求她指示”。和沙忽略同時期的西班牙奧斯定會駐馬尼拉主教德·拉達在《出使福建記》里也說到海上船舶供奉的媽祖。
1616年,謝肇湖《五雜俎》記:“天妃是莆田林氏女”,“海上諸舶,祠之甚虔”。黃叔璥《臺海使搓錄》(1763年)、朱景英《海東札記》(1773年)、袁枚《續子不語》(1788年)、林樹梅《渡臺灣記》(1824年)和《戰艦說》(1838年)、徐宗干《渡海前記》(1848年)和《壬癸后記》(1853年)、王韜《瀛濡雜志》(1874年)、姚元之《竹葉亭雜記》(1893年)等筆記類作品也有海舶祠祀媽祖的描述。
此外,據“琉球國王室”移交的照會文件,清乾隆年間漂流至琉球的“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商人船戶黃明盛等計30人”、“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商人船戶林順泰等32人”、“閩縣難商船戶金干泰等26人”和“龍溪縣難商船戶林長泰等26人”,其船上物件或所撈物件皆有媽祖及其配祀神明之神像等。
綜合上記而言之,海舶供奉媽祖的場所有堂、祠之稱,有“龕”、“高香長燭”、占卜用具,有“舟中人”朝夕禮拜,甚至有專門的“香公”(如朱景英《海東札記》所記),當然是媽祖廟、是流動于海上的媽祖廟。從媽祖廟的分布來看媽祖信仰的傳播是正確的研究思路,但研究視野里也當有海上流動的媽祖廟哦!(2018年11月29日記)(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