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的朋友楊健民轉來兩篇由著名學者、福建師大社會歷史學院教授汪毅夫先生撰寫的短文,一篇是《海上漂來媽祖廟》,另一篇是《偉大的訴求》。我認真拜讀了,覺得兩篇都寫得很好。文章雖短,但意味深長!
我知道汪教授是臺灣省臺南人,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全國人大常委、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會會長,是一位跨政文兩界、很有造詣的文化學者,尤其是對閩臺文化的淵源關系有較深的研究,學術成果豐碩。我也知道汪教授曾多次來莆田參加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且對莆田在地文化學者蔣維錟老師頗為賞識。
汪教授在《海上漂來媽祖廟》一文中提出一個十分新穎的觀點:
?海舶供奉媽祖的場所有堂、祠之稱,有“龕”、“高香長燭”、占卜用具,有“舟中人”朝夕禮拜,甚至有專門的“香公”(如朱景英《海東札記》所記),當然是媽祖廟、是流動于海上的媽祖廟。從媽祖廟的分布來看媽祖信仰的傳播是正確的研究思路,但研究視野里也當有海上流動的媽祖廟哦!
?這個觀點讓我很受啟發。過去我們都將目光聚焦在陸上建筑的媽祖廟,用博物館的行話叫做“不可移動文物”,而忽略了數量更多、神跡更奇的“可移動文物”——船上的媽祖廟。這些行走在江河湖海上的“媽祖廟”,其數量之龐大,當是地上媽祖廟的千萬倍。據統計,目前全球有媽祖廟約5000多座,那么,依此類推,“海上漂來的媽祖廟”就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座。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關注了!
有人說,有華人的地方必有媽祖廟;那么也可以說,有船的地方必有“水上漂流的媽祖廟”。這里所指的船,除了商船、漁船、古代使船(封舟)、現代郵輪等等之外,還包括戰艦。冰心先生有一段回憶錄說的就是戰艦上的“媽祖廟”:
民國時期,海軍中福建人居多,每次我隨父親到 軍艦上訪友時,軍艦上的水兵,往往把我帶到他們的 房艙里去參拜媽祖。在媽祖的牌位小桌上,都擺著許 多供品。還有酒瓶酒盅。他們說:媽祖可靈著呢!在海上遇到大風大浪時,連廚艙里的杯盤都倒翻了,只有媽祖供桌的酒杯, 卻安然不動。我問父親是不是這樣?父親笑說,他沒有到水兵艙里去證實 過,酒杯不動,也許是因為它們太小的緣故??偠灾?,我很為我們中國有一位“海的女神”而且她還是福建人而 感到自豪!
我想汪教授博覽群書,一定也讀過冰心先生的回憶錄,所以與冰心先生“心有靈犀一點通”!
總之,汪教授這篇短文提供了一個新視野,同時也提示我們,今后應該在媽祖文化研究中,加入“海上漂流的媽祖廟”這一研究新課題。我希望有志于媽祖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積極響應,共同探討,以期在這方面涌現更多的學術成果。
?汪教授另一篇文章《偉大的訴求》,說的是他1997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湄洲祖廟觀摩“媽祖祭典”的感受,重點談了祭祀的源流與當代意義,對當時祭典的“主祭人”———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文豪(1921——2011)表示敬意;對有人借“祭媽”來攻擊林文豪的言論表示憤慨。他說:媽祖崇高的美德令人景仰,林文豪先生對媽祖的祭祀完全是紀念性的,完全容不得批評!當然,林文豪先生心中應該是有一個偉大的訴求: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祖國和平統一早日實現!記得當時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被我說得感動不已。林文豪先生事后聽說,也頗為感動。
這段話鏗鏘有力,直指人心,難怪汪教授在文章開頭“敲黑板”:“提起莆田、提起媽祖文化研究,我總要講林文豪先生、講學術史上的一件往事。重復是為了強調,重要的事講三遍嘛?!?/p>
我很贊同評論區一位讀者的留言:“媽祖崇高的美德萬民所景仰,對媽祖的祭祀完全是紀念性的,完全容不得批評!先生大作標題《偉大的訴求》起得太好了?!?/p>
如果林文豪董事長泉下有知,他應該感到萬分欣慰!
?
?朱合浦,1945年生,福建莆田人,長期從事文化工作,退休前任莆田市政協文教衛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退休后隨子女移居廈門,是廈門市博物館文化志愿者;目前仍堅守在志愿服務的崗位上,并榮獲“福建省五星級志愿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