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策《科舉改制與最后的進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5月版) 是一本學術含量很高的好書。該書描述和論述清末“科舉改制”的詳情和“最后的進士”即癸卯(1903年)、甲辰(1904年)兩科進士的概況,讀來真是增廣知識。韓策在書中寫道:“兩科貢士中的絕大多數隨后通過殿試成為進士。因此,對于癸卯、甲辰兩科進士而言,許多人既是鄉試同年,又是會試同年。不少人雖然分為癸卯進士和甲辰進士,但又系鄉試同年。加以變通新進士章程,癸卯、甲辰兩科中諸多進士接著在京師大學堂進士館學習法政、理財等“新學’,因此又兼了同學之誼。這種過渡時代所兼具的科舉同年和學堂同學關系,在隨后的清末民國時期,成了癸卯、甲辰進士聚合共事、發起結社與維系認同的基礎?!睉撜f,清末科舉制度廢除前的“科舉改制”是正當而切實的,對社會是利好的。“科舉改制”后的癸卯、甲辰兩科進士成了以“最后的進士”為名的歷史文化人群,他們在歷史上、文化上發生了影響。
《科舉改制與最后的進士》讓我聯想起恢復高考制度后的77、78、79級所謂“新三屆”的大學生。1977年恢復的高考制度實際上是做了改革的制度,它對社會發出的利好、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恢復高考制度后的“新三屆”在本科學習,有些人還在讀研階段多有交集,彼此認同,畢業后又有很多合作,是改革開放40年里的受益者和做了很多有益工作的人群。恢復高考制度與“新三屆”,也是值得描述和論述的課題。有趣的是,韓策在《科舉改制與最后的進士》之“后記”里提到的“父執輩”的師尊里,就有“新三屆”。他也有意無意地聯系及于“新三屆”。
附帶言之,癸卯進士汪春源是臺灣歷史上最后一個進士,他的曾孫有5人是“新三屆”,其中有1人在福建師大中文系77級同甲辰貢士吳增的曾孫有同學之誼。這也是很有趣的。
(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