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修訂再版本),我們看到,1945年8月,毛澤東主席一行飛抵重慶,他在機場發表的書面談話說:“國內政治上軍事上所存在的各迫切問題,應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加以合理的解決,以期實現全國之統一?!苯又?,在張治中公館接受重慶《大公報》記者關于黨派會議和聯合政府的提問時說:“這一切包括在民主政治里了,還要看蔣先生的意見怎么樣?!憋@然,毛澤東在答問時提出的問題是,國民黨是否容納其他黨派、實行民主政治。一年后,1946年8月,蔣介石在一次會議上說:由于國際輿論“不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武裝叛亂集團,而以為中國共產黨也和其他民主國家的共產黨一樣”,所以“我們就要用不宣而戰’的方式來反擊它! 因為用這樣的方式,可以使許多不明了中國國情的友邦人士,祛除一種不必要的疑慮,不至于誤認為我們剿匪是為了繼續一黨專治,而不肯容納其他的黨派,實行民主政治”。蔣介石說的是,國民黨假假做得民主政治,但真真容納不得共產黨。
國共和談破裂后,尤其是在1948年中國共產黨“五一口號”發布以后,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進一步團結,逐步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并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共事的態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順理成章地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1949年以后,國民黨在臺灣繼續堅持其“一黨專治”。用臺灣朋友的話說,“它不給黨外參政的機會,結果造成一個黨外運動來反對它”。臺灣的黨外運動從爭取參政權的“選舉運動”開始,迫使國民黨亦步亦趨、照搬照演西方“民主政治”。臺灣今日實行的是完全不同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另一種“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種政黨政治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最佳方式。面對這個最佳方式,有人拿“民主”說事兒,要改“和平統一”為“和平、民主統一”,自以為得計,卻不知毛主席早已說過“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實現全國之統一”。又有人拿“制度不同”說事,殊不料習主席也一語言明。習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說:“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借口?!粐鴥芍啤奶岢?,本來就是為了照顧臺灣現實情況和臺灣同胞利益福祉?!绷曋飨f得多好呀,“制度不同”有“一國兩制”罩著哩。用網絡上常有的語氣說:親,“制度不同”不礙事兒!
(作者系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汪毅夫)
(來源:京彩臺灣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