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福建時期
    汪毅夫
    2023年06月09日

    作為學術史,中國現代民俗學史往往要從北京大學,從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的風俗調查、歌謠征集和方言研究講起,從北大學術牛人講起。

    1948年,楊堃的《我國民俗學運動史略》正是由此開講。楊堃把“北大時期(1922-1925年)”作為“民俗學運動的起源”,緊接著是“民俗學運動的全盛期:廣州中大(1928-1930年)”“民俗學運動的衰微時期:杭州的中國民俗學會(1930-1935年)”。

    楊堃(1901-1998年)也是學術牛人。40年后的1988年,另一學術牛人鐘敬文(1903-2002年)對楊堃的說法委婉地提出意見。他透過《我與浙江民間文化》(1988年)一文告訴我們,他本人以及江紹原、婁子匡、錢南楊是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的創會會員,杭州中國民俗學會的學術成就相當驕人,應該得到的評語絕非“衰微”一語了得。吾人于此不免好奇:從“北大時期(1922-1925年)”到“廣州中大(1928-1930年)”之間的“1926-1927年”是“蝦米”(什么)時期呢?北京大學董作賓、沈兼士、林語堂、顧頡剛、容肇祖等學術牛人于此期間“去哪兒”呢?楊堃忽略而鐘敬文也不曾補充提起的時期是否比“衰微時期”更微不足道呢?

    實際上,中國現代民俗學史上有個“福建時期(1926-1927年)”,這是一個相當重要、可以做學位論文的選題的重要時期。提起“福建時期”,福建協和大學和廈門大學可以坦然笑對前起的北京大學、后出的廣州中山大學,可以驕傲地笑到花枝亂顫。福建協和大學創辦于1916年。1925年前、后,北大陳錫襄、董作賓先后到福建協和大學任教。陳錫襄到校之初就有“把北大的風俗調查會、歌謠研究會、方言調查會、考古學會的計劃熔而為一,組成大規模的'閩學會’”之計劃。1924年11月,陳錫襄曾“寫一封長信給尚在北大的沈兼士先生報告此事,所以自那時北京的朋友們便知道我們有這項的計劃”。1925年春,董作賓到校。陳錫襄、董作賓合捐10元,又從國學系借了20元,征得學生50余人,辦起了“閩學會”。據我聞見所及,福建協和大學1926-1927年間的民俗學研究成果主要有:

    1.董作賓:《畬語十八名》,載《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第二卷,1926年

    2.董作賓:《諸娘的討論》,載《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一卷第三號,1927年1月25日

    3.董作賓:《閩謠篇》,載《民間文藝》第二至第七期,1927年

    4.董作賓:《閩俗瑣聞》,載《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一卷第二號,1927年11月8日

    5.董作賓:《續閩俗瑣聞》,載《廈門大學集美國專學生會季刊》第一期,1927年另據陳錫襄《閩學會經過》(載《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一卷第七號,1927年12月13日)報告,福建協和大學1926-1927年間的民俗學研究成果還有:

    1.董作賓:《說畬》《唐哺和諸娘》《高湖的一夜》《福建畬民考略》;

    2.劉松青:《福州疍戶調查記》;

    3.江鼎伊:《福建歌謠1000首》;

    4.陳錫襄:《閩中倭患考略》《客家與畬民》《從福建通志的列傳和經籍所見到本省各時代各區域的文化狀況》《閩中宗教考略》。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