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我在中評新聞網寫了《二·二八的親情記憶》(收拙著《學術研究與臺聯工作》,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7年7月版),講述“兩岸同胞互助友愛的故事”。我講述的故事之一是:“1947年3月8日,北平《世界日報》刊出該報駐臺記者薛綏之的《臺灣人的悲哀》,該文副題是《當了50年奴隸,如今又沒飯吃了》。薛綏之記當年臺灣米荒、物價飛漲、失業劇增、學潮頻發和自殺、貪污等社會問題,以及‘臺人口中失望論調’等甚詳。薛綏之是山東鄒平人,當時在臺北任國文教員,兼任《世界日報》駐臺記者,后來是著名的魯迅研究和中國現代文學史專家。薛綏之首次用‘臺灣人的悲哀’一語表達大陸同胞對臺灣同胞的深切同情?!?/p>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1947年3月24日,薛綏之在山東青島《青聲月刊》上寫《我懷念臺灣》,文中記其在臺經歷:“筆者于民國三十六年2月19日由北平經天津、上海抵基隆,(同年)12月31日離開基隆,在臺灣逗留10(個)月又10天,因為職業及興趣的關系,各階層的人民接觸得較廣泛,到過的地方也較多,除在彰化、臺北兩地住過較長時間外,其余如基隆、羅東、桃園、新竹、竹東、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地都到過,名勝如南投、草山、日月潭、阿里山都曾涉足。在臺期間及來青(島)之后,朋友寫信談話,都探詢臺灣的情形。我在臺期間不長,觀察不周,意見不免‘皮毛’,但這‘皮毛’的意見也有一部廿四史不知從何說起之感。對臺灣政治、經濟情形已于在臺期間,撰寫通訊,分別寄交北平《世界日報》發表,近又寫一《臺灣十月》敘述我在臺所見聞,擬在青島《民言報》晚刊發表?!毖椫谂_期間,除擔任臺北、彰化的中學教員外,“有三個月在桃園農校兼課,每天下午坐1時火車到臺北,夜里10點再坐火車回桃園”;他不但教國文,“英文、公民、歷史,筆者都曾教過”;除了教職,兼任北平《世界日報》駐臺記者、《北方雜志》駐臺特約記者。
對于臺灣、對于臺灣人民,薛綏之心中永存一份親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