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在浙江湖州說起臺灣嘉義
    汪毅夫
    2023年07月03日

    近到浙江湖州參加第九屆海峽兩岸智庫學術論壇,聽當地學界友人介紹湖州對臺交流的歷史文化資源時說起臺灣嘉義,說是他們也有機會接待來自嘉義的臺灣客人。

    這讓我的記憶一時活躍起來,我愿就此提供若干話題和談資。

    清初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諸羅縣、鳳山縣、臺灣縣)。后來,乾隆皇帝將諸羅縣改名嘉義,原因該處義民,幫同官兵守城殺賊,咸知大義,甚堪嘉尚,是以特改縣名,用示旌異(乾隆皇帝語,引自《清實錄》)。嘉義舊名諸羅,是清代臺灣最早設置的縣份之一。

    清代臺灣33名進士里,有5名是嘉義人:王克捷,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三甲第43名,諸羅縣(嘉義舊名)人;郭望安,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三甲第71名,嘉義縣人;黃登瀛,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三甲第33名,嘉義縣人;林啟東,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二甲第101名,嘉義縣人;徐德欽,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三甲第2名,嘉義縣人。他們當中,黃登瀛祖上有人曾在浙江當官。黃登瀛進士的科舉齒錄(齒錄相當于近世之履歷)記:(黃登瀛)道光甲辰五月二十六日吉時生。臺灣府嘉義縣附生,民籍。大挑教職”。道光甲辰為1844年,但科舉應試時少填一歲是宋代已有的潛規則,黃登瀛的生年應是1843年;附生是在學生員(俗稱秀才)之一種(同廩生、增生合稱諸生);大挑,凡舉人會試報罷三次可參加大挑,大挑近于今之面試,只看儀表舉止和言談應對,大挑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教職用,大挑教職說明黃登瀛中進士前有三次以上會試報罷和大挑二等以教職用的經歷。又記:會試中式第二百九十名,保和殿復試第二等 第名,殿試第三甲第三十三名,朝考第三等第三十六名。欽點即用知縣、簽分山西,這是黃登瀛最高學歷階段上獲得的考試成績和分配去向。又記:黃登瀛的“十三世叔祖景明,明崇禎甲戌進士”,曾任“浙江金衢兵巡道、按察使司左參議”;另一“十三世叔祖”黃景荏曾任浙江“溫州府別駕”(用今天的話說,即溫州市副市長),“別駕”是主官的佐職,以其隨主官出行時另乘一車也。

    黃登瀛的書法堪稱上乘,我曾見黃登瀛為其宗叔黃安川題寫的賀壽匾,匾心康強逢吉四字,字體雍容大度。題匾時間“光緒四年戊寅”為1878年,黃登瀛中進士后一年,時年35歲。

    宋代湖州文化名人朱彧有名著《萍洲可談》傳世。晚清大學問家李慈銘《越縵草堂讀書記》記:閱宋人朱無惑(彧)《萍洲可談》三卷,無惑烏程人(汪按,湖州古名烏程),萍洲其所居名也。書凡三卷,所言宋制,多史所未及。臺灣各地包括嘉義居民,常以唐山指稱大陸。所以然者何?史所未及也?!镀贾蘅烧劇穭t說得明明白白:漢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于東南,故夷蠻呼中國為唐。崇寧間,臣僚上言:邊俗指中國為唐、漢,行于文書,乞并改為宋。謂如用唐裝、漢書之類。詔從之。余竊謂未宜,不若改為華字,八荒之內,莫不臣接,特有中外之異耳”。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