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賞穿黃馬褂”是朝廷給“勛臣軍功”的一種獎賞。清人福格《聽雨叢談》(中華書局1984年8月版)記:“隨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皆例準穿黃馬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兵丁之馬褂,用金黃色。勛臣軍功有賞給黃馬褂、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僅所賜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制服用,亦明黃色”。此一規定可謂詳明,準穿、賞給、賞穿各不相同,金黃色、明黃色也不相同。作為獎賞,“賞穿黃馬褂”規格高于“賞給黃馬褂”。
《清實錄》“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十日”條下記:“以提督唐定奎,統領銘武等軍到臺,布置周密,紀律嚴明,賞穿黃馬褂?!边@是一條很好玩(很好玩者,大可玩味也)的記載。唐定奎是淮軍名將,安徽合肥人,獲“賞穿黃馬褂”時尚是“記名提督”(即享受提督職級待遇而尚未實授也)?;蛴凶⒓胰纭渡蛭拿C公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編注者稱之為“總統淮軍之福建陸路提督”,似不確。1874年,唐定奎奉旨統領淮軍銘、武13營來臺,以抗擊入侵臺灣的日軍西鄉從道中將部隊。其時的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雖于六月二十二日受“革職留任”處分,但仍留于“福建陸路提督”任上也。
唐定奎統領的淮軍13營凡6500人原駐徐州,是裝備精良的洋槍隊。據沈葆楨《沈文肅公牘》記載,唐定奎先派參將程曾郁到臺協同辦理淮軍移駐臺灣的相關事宜;淮軍入臺后,唐定奎“事事擘畫周匝,朗若列眉”;“大枝勁旅13營,亦臺地向來所未經見”,此一武力威脅是迫使日軍撤離的重要原因:“倭將為天所困(按,侵臺日軍發生疫情),又聞唐軍之至,急欲退兵?!被窜娙肱_,并未交戰而脅迫日軍退兵。此亦使用武力:用武力脅迫退兵。因此,沈葆楨對唐定奎說,“貴部千辛萬苦,保衛全臺”,言其苦勞也;唐定奎獲得清廷“賞穿黃馬褂”的重獎,并非其實戰的軍功,而是“統領銘武等軍到臺,布置周密,紀律嚴明”也。
讀書最快樂。老人讀書而有上記心得,有如小孩兒過節一般快樂也!六月一日兒童節快到了,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