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序《連橫〈臺灣通史〉(白話本)》
    汪毅夫
    2023年07月10日

    百余年前,臺灣學者連橫用文言寫就并出齊三卷本《臺灣通史》。

    日據臺灣時期,日據當局認定:“為使本島(按,指臺灣)人與內地(按,指日本)人無所差異,實質上需要具備皇道精神,俾使對事物之看法與內地人趨于一致。又在形式上,從語言開始,姓名、風俗、習慣等外形能與內地人相同,始能謂已完全日本化”。日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內地化”“日本化”和“需要具備皇道精神”的“皇民化”,就是“去中國化”,其意乃在將臺灣人由中國人變而化為日本人也。針對日據當局“從語言開始”的“去中國化”,連橫的抵制也“從語言開始”,他并不嘗試使用日文、而堅持用他熟稔的文言寫作。他用文言寫作的《臺灣通史》,從移民史、開發史、制度史等專門史和教育志、宗教志、風俗志等專題志的角度,描述真實的臺灣史實,論述正當的臺灣史觀,其描述和論述的硬核是:“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連橫是一個了不起的臺灣人,他在日據時期用一部《臺灣通史》,妥妥地把握臺灣史的話語權,狠狠地回嗆日據當局的“去中國化”。

    作為臺灣人寫的臺灣史,連橫《臺灣通史》已傳世百年。連橫當年選擇用文言寫作,固然有抵制日語的意愿,卻也有反對白話文的傾向。連橫被臺灣新文學倡導者稱為“舊文學的堡壘”,除了因為他堅持用文言寫作,還因為他曾流露厭棄白話文的傾向。實際上,喜好文言,不必厭棄白話;提倡白話文,亦不必反對文言文。于今視之,由于文言不及白話通俗,用文言寫作的《臺灣通史》會多一些閱讀的障礙、少一些閱讀的受眾。另一方面,我們今天看到的臺灣情形是,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的力度更甚于當年的日據當局。鑒此,為了讓更多讀者、尤其是海峽兩岸的青年讀者,接近和接受連橫描述和論述的臺灣史實和臺灣史觀,為了更好地把握臺灣史的話語權、更加有力地打臉民進黨臺灣當局的“去中國化”,福建省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策劃并主持將連橫《臺灣通史》由文言版轉譯為白話本。編譯連橫《臺灣通史》白話本,屬于歷史著作的后續工程。這項工程遵循尊重歷史、忠實原著的原則,編譯成書的連橫《臺灣通史》白話本是尊重歷史的史學著作,也是忠實原著的通俗譯本。

    參與編譯連橫《臺灣通史》白話本的有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閩南師范大學等院校的學者,海峽兩岸學者共同推動學術進步,共同抵制民進黨臺灣當局“去中國化”的行徑,這是多么感人的情景啊。

    連橫《臺灣通史》(白話本)的總策劃人陳秋平、總統稿人鄧孔昭近日來電、來信,囑我撰序,感謝他們給我的榮幸。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