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在臺灣講學期間,得臺灣學界友人張先生以臺灣西學堂老照片二幀相贈(見圖一、圖二)。自此留心相關史料,曾于2017年4月在中國評論新聞網發表《臺灣西學堂的故事》。茲補充而言之。
《中國文化通史》之《晚清卷》(史革新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1月版)記:“洋務學堂的開辦是以設外語學堂為起點的。19世紀60年代,在恭親王奕?、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等奏請下,清朝政府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繼創立了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等以學習外國語言為主、兼習西學的學堂,以培養外務人才。京師同文館成立于1862年(同治元年)。當年夏天,10名學生入館學習英文,第一個學習外國語言文字的學堂正式開學。其后兩年間,上海同文館(1869年改為廣方言館)、廣州同文館也次第成立。除以上3所主要的外語學校,還有新疆俄文館(1887年設)、臺灣西學館(1887年設)、琿春俄文書院(1889年設)、湖北自強學堂(1893年設)等”。臺灣西學堂確實是較早設立的洋務學堂之一,但它并不是單純的“外語學堂”,而是以“圖算、測量、制造之學”(劉銘傳語,引自《臺設西學堂招選生徒延聘西師立案折》)為主科的學堂。
陳孔立《臺灣史綱》(北京,九州出版社1996年版)記;“1887年在臺北大稻埕設立西學堂,先后聘請洋教習2人,漢教習4人,于西學余暇兼課中國經史文字,使內外通貫,培養通曉近代科學、善于對外交涉的人才,第一期招收20余人,至1891年共培養60多人。1890年,在大稻埕設立電報學堂,拔取西學堂之優秀學生18人,轉入電報學堂,為電報局培養技術人才”。臺灣西學堂的“漢教習”和“生徒”即教師和學生里,各有一人走出臺灣西學堂后,逐步成為天花板級的大人物。先說“漢教習”,陳登元是當年臺灣西學堂先后聘任的“漢教習4人”之一。陳登元,字君聘,臺灣淡水人,祖籍福建漳浦,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舉人。受聘擔任臺灣西學堂“漢字教習”后,陳登元參加清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科會試,中為三甲第50名進士,再經朝考,“欽點知縣”。其后,陳登元歸返臺灣。當1895年割臺禍起,陳登元編練義軍,參加抗戰。再說“生徒”,林森是福建閩縣人,1887年考取臺灣西學堂,1890年畢業轉入臺灣電報學堂,1891至1895年供職于臺北電報局。我讀文廷式《聞塵偶記》,從“唐署撫(按,即署臺灣巡撫唐景崧)未內渡時,殊有慷慨之志,二三月間與余往返電商”一語推知,1895年臺灣吃緊、臺北電報局的業務也相當吃緊。林森在臺灣積極參加扺抗日人入侵臺灣的斗爭,并從臺灣起步開始其革命生涯,最后在“國民政府主席”任上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