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屆兩岸文教發展論壇的議題之一是“新時代兩岸史學及其教育的融合與歷史認同重建”。我想,把握臺灣史的話語權是題中應有之義。
我從30余年前的一段往事說起。1988年1月31日至2月1日,“臺灣史學術研討會”在臺北召開。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應邀向會議提交論文《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的特點——以 <問俗錄> 為中心的研究》,但他本人卻在赴臺途中受阻于香港。陳孔立教授提交的論文是他寫作中的《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的一部分,他的論文經由臺灣學者代為宣讀,在會上得到和引起臺灣學者的評論和討論。會議主辦方、臺灣史研究會理事長王曉波教授對陳孔立教授論文的辯證唯物史觀大為贊賞,副理事長尹章義教授則指出陳孔立教授論文未涉及的問題,如科舉制度對臺灣社會的影響等。 問俗錄>
當年兩岸媒體熱炒的“陳孔立教授文到人不到”的故事,是1949年以來首開紀錄的兩岸臺灣史學術交流。我們從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在臺灣史研究及其教育方面,應該有針對性地倡導唯物史觀。1988年是李登輝取代兩蔣的領導地位,又是李登輝及其追隨者(有時在藍營、有時在綠營,有的在藍營、有的在綠營)開始主導推動“去中國化”的年頭。臺灣史學界趨勢附炎的學者提出臺灣史的“同心圓史觀”和“東亞史觀”,并用于臺灣史研究和教育,意在造成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青少年的分離傾向。幾年前,在大陸舉辦的臺灣青年夏令營報告會上,居然有大陸學者講述“同心圓史觀”,這說明我們對錯誤史觀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批判不力。當然,最有力的批判是正面倡導唯物史觀。1990年陳孔立教授的《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和劉進慶教授的《戰后臺灣經濟分析》兩本學術名著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兩位教授都理直氣壯地告訴讀者,他們的著作乃是用“唯物史觀”和“馬克思理論”來研究臺灣問題。在新時代,我們更應當理直氣壯地倡導臺灣史研究的唯物史觀。當然,在史學方法論上應提倡和包容多元性。
2.講好兩岸在制度層面上緊密關聯的故事。當年,尹章義教授對陳孔立教授的批評是很有見地的。雖然一篇論文、一個學者的研究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尹章義教授指出的“制度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卻是臺灣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兩岸在制度層面上的緊密關聯。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鄭大副會長、盧咸池教授帶領的團隊積10余年之功夫完成“科舉制度在臺灣”的一攬子工程:從研究、講學到布展和交流??婆e制度以外,教育制度、宗法制度、鄉約制度、職官制度、幕府制度層面上的兩岸關系,大有文章可做。20余年前,楊彥杰教授嘗謂:“兩岸文化是一體的。這種文化一體關系,主要是因為大陸向臺灣的不斷移民;同時也由于兩岸長期同處于一個行政體系,政治制度相同,官方提倡的意識形態一致?!彼颜摷皟砂对谥贫葘用娴木o密關聯。
3.團結和支持臺灣統派學者,爭奪臺灣史的話語權。臺灣統派學者為爭奪臺灣史話語權,長期進行艱苦卓絕的努力,1988年舉辦“臺灣史學術研討會”是他們的一次努力。王曉波教授曾讓我看了他收到的死亡威脅(恐嚇信),也讓我看到他絕不放棄臺灣史的話語權,直至病倒。
我們經常說,臺灣史的話語權不得讓逆潮流而動、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反動派把持。我要加上一句,也不得讓頑固堅持反共立場的國民黨頑固派占有。舉一個時長72年的事例,關于“二二八”,從1947年2月到2019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的這個說辭連用語也不曾稍改:“共黨和臺獨的立場完全一致?!睂嶋H上,中國共產黨同“臺獨”零一致、對“臺獨”零容忍?!岸恕钡脑捳Z權落在民進黨反動派或國民黨頑固派手中,其結果同樣是歪曲臺灣歷史的真相。須知,國民黨頑固派從未放棄其反共立場;須知,國民黨頑固派及其反共立場,是造成內戰及其遺留的臺灣問題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臺灣問題久拖未決的一個原因。
我們還經常說,民進黨不是鐵板一塊。我還要加上一句,國民黨也不是鐵板一塊?;仡櫄v史,1949年,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和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同頑固堅持反共立場的國民黨頑固派徹底決裂,光榮地成為“參加新政協的黨派單位”。今天,我們對民進黨和國民黨也可以有黨和派的觀念,團結和支持臺灣統派學者同民進黨反動派和國民黨頑固派爭奪臺灣史話語權。
4.乘媒體合作和融合之勢,在臺灣做“人未到”的“講古仙”(講故事的先生),講臺灣史的故事。1988年兩岸媒體熱炒“陳孔立教授文到人未到”的故事告訴我們,媒體炒作、媒體合作的效應是無遠弗屆的。在今天,大陸學者可以乘兩岸媒體合作和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合發展之勢,在大陸講臺灣史的故事給臺灣受眾聽。舉我個人的實踐為例,我曾到臺灣成功大學、銘傳大學、中山大學等10余所高校,演講臺灣史的故事如《謝雪紅的故事》《戰后臺灣政治史研究》等?,F在,我已告老退休,不能經常到臺灣了。從2017年10月卸任、2018年8月退休以來,我在中國評論新聞網上發表300多篇學術段子和學術短論,人在大陸卻也在臺灣有了一些受眾。我講的主要是兩岸在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聯結點,是臺灣史的故事。顯然,這是新時代把握臺灣史話語權的一種實現方式。
臨末,我建議兩岸學者“起而行”,開展如下臺灣史課題的合作:
1.連橫《臺灣通史》的后續工程,包括修訂本和白話本;
2.陳孔立《臺灣歷史綱要》的改編工作,包括改編為教科書、改編為通俗故事、改編為系列的小冊子;
3.召開“唯物史觀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感謝各位耐心聽完我的發言,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