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臺灣問題,學以求真
    汪毅夫
    2023年07月31日
    作者汪毅夫在北京大學演講(中評社圖片)

    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說:“研究一問題之精神無大小,學以求真而已?!眴栴}無大小,學以求真,這是吾人當追求的研究之精神也。梁啟超記:“一日,吾與吾友丁文江談及霞客。吾謂其曾到西藏,友謂否;吾舉墓銘文為證,友請檢《徐霞客游記》共讀,乃知霞客雖有游藏之志,因病不果,從麗江折回,越年余而逝。吾因悔前讀此游記之粗心,乃為彼銘墓之摯友,粗心乃更過我,則真可異也?!绷簡⒊投∥慕际谴髮W問家,他們相與切磋“小問題”的情形令人感動。臺灣問題無小事,當提倡“學以求真”的精神。

    請允許我談幾個問題。

    1.“臺灣郡縣添改撤裁”是臺灣建省的重要步驟,其中包括“將原有之臺灣府、縣改為臺南府、安平縣”。臺灣縣改為安平縣的時間,連橫《臺灣通史》主“光緒十三年”(1887年)之說,吾友鄧孔昭教授《 <臺灣通史> 辨誤舉隅》主“光緒十四年”(1888年)之說。兩說各有書證支持。2005年,我從彰化吳姓某家之家藏文獻發現一頁光緒十四年(1888年)雕版印刷、光緒十五年(1889年)三月初九日填寫的“戶糧執照”。填寫時,雕版印刷的“署臺南府臺灣縣正堂范”之“臺灣”被涂改為“安平”,雕版印刷的“光緒十四年”之“十四”被涂改為“十五”。此一物證可以排除光緒十三年(1887年)臺灣縣改安平縣之說,因為范克承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尚任過“署臺南府臺灣縣正堂”也。

    2.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記:“午后,景崧之婿余姓者內渡,令勇丁舁其裝出撫署,將入船。文奎率黨十余人持力劫于道,勇丁逃。文奎令其黨安署掠物關帝廟,而自追勇丁直入撫署門。方副將自出喝曰:汝欲反耶?文奎徑砍其頭,方副將抱頭返奔,入門已踣?!边@個引起臺灣撫署兵變的“景崧之婿余姓者”其實是“署臺灣巡撫”即代理巡撫唐景崧的妹婿。1994年,我發現唐景崧外甥余棨昌等撰寫的《家嚴五十有八家慈六十雙壽啟》。據稱,余棨昌母系唐景崧兄妹“最幼” 者,余棨昌、余輔昌兄弟隨父母赴臺,其父“在臺署贊襄庶務,經手公私款項甚伙”,“及事竣,一一清結,絲毫不茍”?!皶腥罩?,割臺以和”,其父“省親北返,家慈及棨昌等留焉”。其父“省親北返”即《東方兵事紀略》所記“景崧之婿余姓者內渡”,然“景崧之婿余姓者”當做“景崧之妹婿余姓者”也。

    3.臺灣進士陳浚芝于《新竹縣志》有傳,然生、卒年失記。陳氏《穎川養源家譜》和《新加坡安溪會館全禧(1922-1972年)紀念會刊》均記其生卒年為1855-1911年。25年前,我在寫作《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1998年版)時從廈門通奉第巷陳氏后人處得知,陳浚芝的神主牌記其卒年為“清光緒辛丑”即1901年,又從相關詩文得到佐證。陳浚芝卒年始得訂正。

    類似問題的考證,費時費力頗多,“學以求真而已”。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