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談閩臺民間信仰(三)
    汪毅夫
    2023年08月02日

    我曾從“廟志”之類讀物,也常從進香等活動看到民間信仰層面上的閩、臺交流。例如,《臺灣省嘉義縣東石港先天宮志》記:1924年四月初二日,“本宮舉辦迎請五年千歲金身”,特派代表19人“往泉州富美宮進香”,并請“富美宮諸位董事”協助,“特托雕佛匠連雅堂先生快速加工,以四月十一日返駕,果如照辦,得與五年千歲金尊一并迎歸到達本宮。值梅月望日,遂即舉辦祭典,演唱梨園,到現有例年四月十五日舉行祭典,曰泉州進香紀念日”;又如,《臺灣云林縣光大寮蕭府太傅沿革志》記:1928年,“本宮董事會曾組團渡海前往泉州富美宮謁祖進香,并賜匾一面,刻‘威震麥津’,懸掛于正殿前面,以做永久紀念”;又如,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福建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在臺灣巡游了100天。民間信仰層面上的閩、臺交流具有增進國家認同、密切兩岸關系的積極意義。福建莆田市政協主席林文豪先生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媽祖祭祀活動,多次主持、主祭,功不可沒。1997年,我在“紀念媽祖羽化1010年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按照人類學家的說法,人類的行為略可分為實用、交際和儀式三種。譬如,端杯飲用是實用行為,舉杯奉客是交際行為,擎杯祭祀是儀式行為。祭祀又分紀念性祭祀和訴求性祭祀。媽祖的美德故事令人敬仰,林文豪先生祭祀媽祖的行為完全是紀念性的、完全容不得批評。當然,我相信林文豪先生心中有一個偉大的訴求: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祖國統一早日實現”。

    民間信仰活動也存在風險隱患。清代臺灣兵備道徐宗干《壬癸后記》(1853年)記,“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誕辰。前期,臺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郡城供奉,并巡歷城廂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歷年或來或否,來則年豐民安,販賣者借此營生,而為此語也。前任或密囑住持卜筊,假作神語,以為不來,愚民亦皆信之。省財、省力,地方不至生事,洵為善政”,并記載當年一起險些發生的由迎神、送神引起的械斗。顧頡剛《泉州的土地神》(1927年)也詳細記載泉州民間信仰宮廟劃分地方勢力,“每當迎神賽會的時候,東、西兩派遇見,各不相讓,常至打架,以至流血斃命”的情形。在現代社會里,民間信仰活動的風險隱患會更多,相關的社會治理工作也更加重要。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