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就臺灣研究做學術史的回顧,我們該從何說起?在我看來,臺灣研究從來是以問題為導向、跟著問題走的。當收復臺灣的工作在即、當解放臺灣的戰斗準備在進行、當祖國和平統一的路線圖在我們的面前,臺灣研究就會即刻成為熱點、就會驟然升溫、就會持續加熱。
我今天要談的是第一個時間節點上的一個情況:臺灣調查委員會為收復臺灣而做的臺灣研究。
1943年12月,《開羅宣言》正式公布,中國政府收復臺灣的準備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1944年3月,蔣介石命令組建臺灣調查委員會,委派陳儀主其事;同年6月2日,電令臺灣調查委員會“多多羅致臺灣同志,并派有關黨政機關負責人參加”,以共擔“臺灣設省”的“調查與籌備之責”。
1944年4月17日,臺灣調查委員會在重慶建立,陳儀出任主任委員。臺灣調查委員會的工作步驟包括:1.羅致人才。1944年6月6日至7月3日,先后委任或聘任“臺灣同志”林忠、李友邦、李萬居、謝南光、謝掙強為專任或兼任委員;其后,又聘任了連震東、林嘯鯤、游彌堅、劉啟光、宋斐如、丘念臺等“臺灣同志”;2.收集資料。臺灣調查委員會全員出動,全方位收集臺灣資料,主任委員也不稍怠。1944年5月27日,陳儀在給李友邦的復函里特地說了:“貴處若有新得臺灣問題之資料,不論英、日文或譯稿,并祈源源惠(寄),尤所企盼”;3.聽取意見。1944年7月21日,臺灣調查委員會召集“在渝臺灣同志,討論關于臺灣各項問題”,參會的“臺灣同志”包括黃朝琴、謝南光、李純青、陳華西、謝掙強、柯臺山、許顯躍、游彌堅、李祝三、連震東、曾溪水等。
臺灣調查委員會在短短一年多里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臺灣接管計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