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31日,51歲的臺灣醫生蔡湘洲從福建來到浙江金華,加入抗日武裝隊伍臺灣義勇隊。
蔡湘洲早年“在臺灣進醫校婦女科畢業后在臺懸壺,不久,覺得臺灣不是他發展醫業的地方,便搬到南洋去開業,在南洋住了二十幾年。曾替祖國政府在南洋各地募捐了一筆可觀的救國金??箲鹎?,他懷念著祖國,終于在同胞鼓勵之下,回到祖國來,在福建營業”。
1940年6月21日,臺灣義勇隊總隊長李友邦致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函稱:“留閩臺胞為數尚眾,集中崇安者十未及一,其散居各縣者大抵匿籍更姓,擬請令飭各縣籍移崇安,再由義勇隊派員訓練,擇良善者使其工作”,并附名單(其中有“要求參加臺灣義勇隊之臺胞”蔡湘洲等17名)。陳儀批示“照準”。1940年7月7日,奉李友邦令“來閩組訓留崇臺胞赴浙參加祖國抗戰”的牛光祖于福建永安發出的報告也有“留崇臺胞參加臺灣義勇隊蔡湘洲等17名”之語。
蔡湘洲入隊時給隊友的印象是:“最后有一個個子矮矮,撐著一把雨傘,帶著眼鏡,留著八字須,穿著一套嶄新的西裝,看起來好像日本人的老人家,笑紋紋地走近來,這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蔡老同志?!辈滔嬷薜娜松^是“有飯吃就好”,在臺灣、南洋和福建“恤苦濟貧,很愿為地方做事,在該地得到各界人士的擁護”,“這次他又自動參加臺灣義勇隊,他感覺著臺灣人不可如猶太人樣的無祖國,要爭取自由獨立必須參加祖國抗戰,參加祖國抗戰必須參加臺灣義勇隊。他在受訓當中,跟年青同志們一樣,每早聽到哨子就起床,雖不參加早操,但也跑去自由活動,吸吸新鮮空氣,他也跟青年們一起上課,一樣吃苦澀的革命飯。他給病家及同志們看病,總是用謹慎的態度去診察。從福建帶來的藥品,也一個錢不要地送給臺灣醫院”。
臺灣義勇隊主辦的《臺灣先鋒》第5期(1940年9月15日)所載《老當益壯的蔡老同志》講的就是蔡湘洲的故事。臺灣抗戰老兵蔡湘洲,在生活上只求“有飯吃就好”,在思想上卻有深刻的認知:臺灣人“不可無祖國”。
謹以本文紀念臺灣抗戰老兵蔡湘洲130歲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