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抗戰時期大陸臺籍老兵的幾個故事
    汪毅夫
    2023年09月07日

    提起抗戰時期大陸的臺籍士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群體已漸老去,故有“大陸的臺籍老兵”之稱),首先當說的是臺灣義勇隊。臺灣義勇隊是抗日戰爭時期由在大陸生活的臺胞組成的、有正規軍編制的抗日隊伍(其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臺灣義勇隊”),1939年2月22日,在浙江金華成立。早期隊員包括從閩、浙、皖等省召集而來的臺胞63人,1945年隊員總數為381人(在此基數上,當年又獲準擴招50人)。

    臺灣義勇隊初建時期,有當時在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集中居住的多個臺胞家庭加入,該隊附設的少年團乃由臺胞子女組成。臺灣義勇隊的故事很多。例如,臺灣義勇隊早期隊員王逸客及其子女王正東、王正西、王正南、王正北(女)均入隊為隊員或團員。1940年6月,王逸客在金華駐地病逝(其墓碑今存于金華臺浮義勇隊紀念館內),其子女里,王正西歷任義勇隊通訊組長、干訓班第一分隊長、駐上饒通訊處中校主任、總隊第四支隊中校隊長(1945年44月19日原臺灣義勇隊總隊長李友邦為王正西出具的《服役證明》至今保存王正西后人處)。另一子王正南的故事說起來尤為好聽:他是抗戰時期大陸的臺籍老兵,也是解放戰爭時期大陸的臺籍老兵;他是臺灣義勇隊的“錦旗哥”,也是華北軍政大學臺灣隊的“錦旗哥”。1940年,14歲的“小小少年”王正南當了臺灣義勇隊少年團長,當他從總隊長李友邦將軍手中接受錦旗時留下了一幅照片(下圖)。

    1944年,王正南在臺灣義勇隊駐地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臺灣光復初期,王正南在臺灣臺南、臺中擔任中學教員并從事中共在臺地下活動。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件”后,王正南遭國民黨臺灣彰化警察局通緝,被迫潛回上海,改名林云,從事小學教學和中共地下活動。1948年至1950年,林云(王正南)“在鄂豫二分區政治部、司令部工作,在華北軍政大學學習和任教”。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閉幕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臺灣隊(即華北軍政大學臺灣隊)向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敬獻錦旗,林云(王正南)時任華北軍政大學臺灣隊文化教員,他代表獻旗小組在大會致辭(下圖),又當了一回光榮的“錦旗哥”。

    作為大陸臺籍老兵,康大川是從日本奔赴祖國抗日前線的??荡蟠ㄓ置堤祉?,臺灣苗栗人,1915年出生。1938年3月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后奔赴祖國、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隨軍轉戰于桂北、湘北前線。1939年3月參加桂林行營舉辦的日語訓練班并協助中共黨員廖體仁主持的該訓練班的教務工作,期間結識訓練班名譽教員、日本反戰人士鹿地亙。1940年以后,作為"政治部第三廳第三科第三組"和"文化工作委員會第三組"的工作人員,接受委派開展同桂林臨時俘虜收容所和"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的日本反戰士兵、反戰人士的聯絡工作。1942年6月22日,經由郭沫若、陽翰笙、馮乃超商議決定,康大川赴貴州鎮遠"和平村"(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任主任管理員。在"和平村",康大川卓有成效地開展對日本戰俘的教育轉化工作,將戰爭的參加者教育轉化為戰爭的反對者,"和平村"里"最大多數的俘虜都已覺醒,回憶從前的行為而戰栗"。戰后多年,曾收容于"和平村"的日本戰俘尚津津樂道康大川讓他們翻譯、閱讀和抄寫《論持久戰》、《新華日報》、《群眾》等書、報、刊的情形,念念不忘康大川對他們的教育和照顧。如,日本反戰士兵若林的口述史講道:“康大川幫了很多的忙。他日語非常好??挡皇枪伯a黨,但學習過有關這一方面的東西,對產主義產生了共鳴,是擁護其主張的人”。1948年,康大川加入中國共產黨。

    臺籍老兵康大川資料圖

    另一大陸臺籍老兵朱天順,由盲從當了日軍翻譯到自覺成為革命軍人。他也是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兩個時期的人物。朱天順是臺灣基隆人,1919年出生,青年時代初露文學天賦,在報刊發表詩作和散文。1942年1月在武漢地區參加新四軍,任第五師政治部、敵工部干事。194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6月中原突圍,隨359旅到延安,受到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親切接見。隨后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并參加陜北土改運動,后擔任華北軍政大學臺灣隊政治教員。

    臺籍老兵朱天順資料圖

    抗戰時期大陸的臺籍老兵里,從“臺籍日本兵”到“反戰士兵”的人和事也值得記取。例如,被收容于貴州鎮遠“和平村”(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的“臺籍日本兵”林琬鐘在寫給臺灣義勇隊的《和平村通訊》(載臺灣義勇隊編印的《臺灣先鋒》第6期,1941年1月15日出版)里說:“日閥欺騙他的人民,把一批批的羔羊送到戰場,毫無意識地慘戮祖國的同胞,焚毀田園,搶掠財物,奸淫婦女?!鎳斁謱挻鬄閼训膼圩o我們,教育我們,使我們能真正地把握住人生的意義,能分析侵略與反侵略的是非曲直,最大多數的俘虜都已覺醒,回憶到從前的行為而戰栗”。林琬鐘參加了“在華日本人反戰革命同盟會和平村工作隊”,積極投身反對戰爭的工作。又如,曾被收容于桂林臨時俘虜收容所(蘇生學園)里的“臺籍日本兵”松山速夫,原名陳松泉,曾任侵華日軍第九師團參謀部翻譯,被俘后成為反戰同盟西南支部的首批成員。1940年1月,松山速夫(陳松泉)參加戰地工作隊,深入前線戰地用日語向日軍喊話,開展反戰宣傳。2月12日,松山逸夫(陳松泉)在戰地工作中被日軍槍彈擊中,壯烈捐軀。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