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2月13日,顧頡剛教授參與發起組建成立了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風俗調查會。顧頡剛教授向風俗調查會申報的田野調查選題是《廈門的墓碑》。遺憾的是,其后不久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停辦、顧頡剛教授轉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廈門的墓碑》似乎未見結果。
近在福建泉州“閩南文化與科舉制度學術研討會”上,幸遇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進國教授,會議茶歇時說起近百年前的這個選題他也覺得是個好選題,并談了他的所見。他說:一般而言,墓碑上的字數是講究規則的。他所見規則有幾種:1.碑上3縱行文字,各縱行對照“大黃道”(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 12個字順數,末一字合于“大黃道”里有“之”下偏旁的字,為合規則為吉;2.各縱行對照“小黃道(生老病死苦)5個字順數,末一字合于“小黃道”里的生或老字,為合規則,為吉;3.各縱行對照興旺衰微”4個字順數,未一字合于“興旺衰微”之興或旺字,為合規則,為吉。不同的講究、不同的規則應該和不同的民系、不福建永定縣,曾從有風水家學的一位蘇姓教師處聽得,有“三老合一生”的規則,即墓碑上3縱行,各縱行對照“生老病死苦”5個字順數,各縱行末一字均合于“生老病死苦”之老字,再從第1縱行起對照“生老病死苦”5個字順數,至第3縱行最末一字,必定合于“生老病死苦”之生字。在座的臺灣學者也聽得興趣盎然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共同推動學術進步是學者最歡喜的事兒。我們就顧頡剛教授的田野選題、就中國喪葬文化的一個細節談了十數分鐘,于今追記談話內容尚覺滿心歡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