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大比之年“斗鬧熱”
    汪毅夫
    2023年11月29日

    清代鄉試每三年凡一舉,逢子、卯、午、酉之年為正科,遇皇家慶典則加科為恩科。各省同時舉辦鄉試(又稱省試,俗稱考舉人)之年,稱天下大比之年。

    鄉試由各鄉試單位舉辦。清人徐珂《清稗類鈔》記,“本朝之有鄉試,始于順治乙酉”,并記當時確定的鄉試單位有順天、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河南、山東、廣東、四川、山西、陜西、廣西、云南、貴州凡15個。其后江南分為江蘇、安徽,湖廣析為湖北、湖南,陜西析出甘肅,成為清代的“內地18省”。由于臺灣建省后未單獨舉辦其省試,臺灣建省后也如建省前一樣,臺灣秀才要考舉人,必須到福建省城福州參加福建鄉試。本來,各省考生出省考試是舉人考進士,目的地是京城;臺灣的出省考生里卻有秀才考舉人,目的地是福州。于是,有俗諺“福州城,假京(驚)”流行,謂福州城是假京城,喻人故做驚恐狀也。

    清代初年確定的福建舉人錄取名額為105名,參加考試的人數卻是數十倍于此,規模是數千人;其中,臺灣的參考人數則是臺灣舉人保障名額的百余倍,規模是數百人。1893年正月初六日,臺灣道劉璈向閩浙總督何璟呈文,提及“查臺屬文風日起,每屆應鄉試者約800余名”。于今思之,每隔一、二年就有一個大比之年,或者連著有兩個大比之年;每到大比之年,就有近千名臺灣秀才渡海來“斗鬧熱”,就有成千上萬的福建包括臺灣考生參與考試,其場景何其鬧熱!

    附帶言之,在閩南方言里,“斗鬧熱”是湊熱鬧、參與熱鬧的意思。臺灣作家賴和有小說名《斗鬧熱》。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