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正月初九和正月十五是農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三個高峰期。其中,正月初九是“天公生”(即天公的誕辰),這天有祭拜天公的儀式。儀式里最吸引孩子們的是甜甜的、松軟的“天公粿”。南方天氣潮熱,年前蒸的年粿容易發霉,初五前后便要“餾”了吃?!梆s”是閩南話也是古漢語,米飯、米粿“再蒸曰餾”。初八、初九蒸的“天公粿”則是“發粿”,蒸熟了最喜家人大聲說“發了,發了,發得真好”?!疤旃敝v天公,長輩往往在這天“教示”(閩南語,教育開示也)孩子們:天公有一本數簿(閩南語,賬本),叫做“天公數簿”,上面記著逐個人(閩南語,每個人)的功過賞罰。人算不如天算,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不事算計的所謂“戇人” (閩南語,傻人),是天公最疼惜的人,要記住“天公疼戇人”的道理。
臺灣進士汪春源之第二子汪大均是南洋著名的報人、銀行家和愛國僑領;第四子汪沂田是臺灣電力公司的計算機專家,曾任該公司資訊系統處技術課課長。他們分別是我的二叔公和四叔公,是四親等的血親。四叔公、二叔公先后于1993年、1999年回大陸省親,他們談起過往的經歷,都說是“天公疼戇人”:感慨“天公疼戇人”的道理、感念“天公疼戇人”的功德。汪春源進士的后人很多,不管是居住海外、島內或大陸,也不論其所執的業,總是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人人如此,事事如此,個個都好好兒的。一句俗諺載著深刻的道理在人心的深處規范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