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黃兄好美食,自稱“吃貨”并引我為同道。近日,我們一起吃“酸菜魚”。席間,他醉眼朦朧地看著我說:“您寫過美食的故事,對不?有幾段可以是吃貨餐敘的話題,快快抄寫了給我,好不?”歸來翻檢舊著,快快抄寫了如下幾段,快快用微信發了給他。
一是《傾聽美食》里說的:剛插隊的那年,知識青年剎不住“大串聯”的慣性,農閑時就到其他知青點走動。有一天,我們知青點來了一位客人(他后來是海峽兩岸知名的電影劇作家)。這位老兄帶了一本《名菜食譜》。當時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大家喝足了清湯寡水就聚在一處,聽他念《名菜食譜》:第一道名菜是“紅燒鹿沖”,“取一鹿鞭,砂鍋文火燉之”云云。全屋知青聽他念了一道又一道名菜的食材和烹制,居然沒人插嘴打斷他。我們都忘不了知青點里這“傾聽美食”的情形。后來讀錢仲書的《通感》,始知“在日常生活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難怪那天個個聽得瞪眼咽口水。多年后知青回城,大家還真的聚會嘗了一回“紅燒鹿沖”哩。
二是《歌唱美食》所記:幾年前在金門大學的學術研討會上,有位臺灣學者的講題特別好。她從說唱文學、從日據時期臺灣版的閩南語歌仔冊,來演講美食文化。她在演講臨末提出待解的疑問:按照歌仔冊里上菜的次序,上葷菜時有甜點“冬燕”,上甜點時卻有葷菜“蝦仁”,這是為什么呢?我舉手要求發言并謂:“冬燕”不是甜點燕窩,而是福州名菜“肉燕”加調味的冬菜(用大白菜腌制而成)。用精瘦豬肉手打而成的薄片叫燕皮,燕皮包肉餡叫肉燕,下鍋煮加冬菜則叫冬燕。福州有兩道名點,肉燕叫“肉包肉”,魚丸(包有肉餡)叫“魚包肉”,都是好吃得不得了!臺灣民彥“福州師傅三把刀:廚刀、剪刀、剃頭刀”,說的是福州來的廚師、裁縫和理發師傅很受追捧。福州廚師烹制的福州菜當然也很受追捧。至于“蝦仁”,是甜點“蝦仁酥”的簡稱,花生去膜研粉、用酥脆糖衣包裹、制成蝦仁節狀。在閩、臺兩地,逢年過節,茶敘餐會,總少不了此物。記得我當時還說:現在已到飯點,此時講美食文化特別搞笑。這話真的搞得全場一陣歡笑。海峽兩岸流傳的閩南語歌仔冊,有以美食為題材者如《十二碗菜歌》等。歌唱美食,這真叫一個爽!
三是《藏不住的書卷和書卷氣》里關于臺灣美食家朱振藩的:我得過臺灣友人、美食家朱振藩先生的贈書,奉為至寶。然而,有前輩師友來訪,見了不勝喜歡便要了去。啊,朱先生給我的是藏不住的書卷。我也曾親聆朱振藩先生講美食文化,見其神情溫柔而親切,有如講起或者見到心愛的女人;其言談也,則娓娓動聽,廣征博引,給人予生活的真諦、讀書的趣味和新知的啟迪。朱先生給我的最深印象是那一股藏不住的書卷氣。西諺有云:“上帝造人,把肚子放在中間。所以飲食是生活的中心?!庇钟形魅藝L謂,“除了誘惑,我什么都可以擋住”,美食就是擋不住的誘惑。我想,西人看我們過年一定羨慕嫉妒恨:年兜時節,人人、事事都兜著年轉、都少不了美食。我又想,喜歡美食是熱愛生活的表現,兩岸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完全相同的。
附帶言之。近日,美食“酸菜魚”及其話題在海峽兩岸很火。喜歡美食、熱愛生活,兩岸百姓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