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在臺灣邂逅翰林
    汪毅夫
    2023年12月24日

    古早時,在臺灣邂逅翰林的機會應該很少,但知道“翰林比進士大”的人應該很多。舉人經會試成為貢士,貢士經殿試成為進士,進士經朝考分配去向,部分進士由皇上“欽點”到翰林院:首名進士(狀元)首先當了翰林院修撰,若干名進士到翰林院當庶吉士。庶吉士在院修業三年期滿、考試合格稱“散館”,部分庶吉士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職。翰林院修撰、編修、檢討等各職統稱翰林。

    從學歷上說,翰林確實是“比進士大”。

    清代臺灣進士里出了四位翰林,其姓名和科年是:陳夢球,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曾維楨,清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李清琦,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黃彥鴻,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

    此外,有因年老而得皇上“欽賜翰林”者,如嘉慶《續修臺灣縣志》所記林望恩,清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同治《淡水廳志》所記鄭廷揚,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會試欽賜翰林院檢討,等。

    清代臺灣部分官員有翰林的學歷。例如,沈葆楨(以欽差大臣身份到臺督辦軍務和撫墾事務)、王凱泰(以福建巡撫身份駐臺半年)、唐景崧(在臺歷任兵備道、布政使、署臺灣巡撫)、洪毓?。ㄔ闻_灣海防同知、臺灣知府、臺澎督學道)等,都是翰林出身的官員。

    另有曾經到臺游幕(即充當幕友),后來中進士、成翰林者,如1891年前后游于唐景崧幕府的方雨亭和周景濤。方雨亭和周景濤都是福建侯官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科同榜進士、同年翰林。

    還有翰林出身的官員退休后往返于閩、臺兩地,此人名叫莊俊元。我在《“莊狀元”在臺灣》一文里講過他的故事:“莊狀元”姓莊名俊元,福建晉江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恩科二甲第31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甘肅西寧知府。年四十辭官返鄉,其后三十余年往返居住于閩、臺兩地,盡得林泉之樂,享年七十有二。在閩、臺兩地,人們常稱莊俊元為“莊狀元”,這是因為在閩南語里,“俊元”音近于“狀元”。無論誰用閩南語指名道姓叫“莊俊元”,聽起來也是畢恭畢敬在稱呼“莊狀元”也。莊俊元的父、兄常年在臺灣經商,莊俊元辭官后也曾在臺灣常住。莊俊元兼擅聯語、書法,據說當莊俊元在臺居住,“臺灣寺廟主持,求其手書楹聯不絕于途”。

    其實,臺灣的寺廟外,書院、府第也多有求其手書楹聯者,至今保存猶多。近讀陳篤彬《鹿港之泉郊與泉郊會館考論》(載《閩臺緣文史集刊》2023年第3期),知莊俊元為臺灣鹿港泉郊會館題寫匾額“泉郊會館”及門聯:“德澤濟民生,鹿水永通泉水;神靈鐘海國,瀛洲大類湄洲”。有句老話說“見字如面”,在今之臺灣看到當年莊俊元的法書,應該會有邂逅翰林的感覺吧!

    這感覺真好。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