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初期來臺任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魏建功教授說:“劉繼莊是清初學者,撰《新韻譜》,梁任公先生特別表彰出來的?!眲⒗^莊即劉獻廷,學術大師梁任公(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以專節評估其崇高的學術成就;另一學術大師錢玄同則尊他為“國語始祖”、稱其生年(1648年)為“國語元年”。劉繼莊是學術大師推崇的學術大師。
劉繼莊有文史筆記《廣陽雜記》傳世,書中講了不少臺灣故事。茲轉述其一二。
《廣陽雜記》:“臺灣知縣某,閩闈聘之入簾。過海為風飄(漂)至香山,廣人送之還閩。蓋庚午科也”。經我考證,故事原委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福建舉辦庚午科鄉試,臺灣知縣王兆升應聘為同考官,將入簾閱卷。從臺灣登舟渡海,卻隨風漂流到了廣東香山。廣東人將他送回福建。王兆升是江南通州人,舉人出身。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臺灣知縣任上。我們知道,臺灣考生到福州參加鄉試,有考生蔡廷蘭渡海遇風漂流到了越南的故事。王兆升的故事恰可補志乘之缺:渡海有風險,考官也難免。用今之網絡熱語來說,這實在是太難了。
《廣陽雜記》又記:“涵齋言:黃庭,漳州人,善戰持重,百戰不敗。賜姓之攻金陵,庭留守廈門,康熙二年以五千鐵甲投誠,封慕義伯。后令其開墾于鄧州”。大師記的是友人所言,于史實略有出入。據《清實錄》:清康熙三年(而非二年),鄭成功已先于康熙元年病逝,駐守銅山(福建東山)的明鄭部將黃廷(而非黃庭)率官兵家屬人等三萬多人降清。其后,黃廷受封慕義伯,并受命率降軍屯墾河南鄧州。今之河南鄧州有一“臺灣村”,村民堅稱其祖上是隨“黃廷將軍”渡海而來的。我信村民所言其來有自。閩南師大施沛琳教授到鄧州“臺灣村”做過田野調查,其報告題為《河南鄧州一個家族的觀察》頗具學術價值,可資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