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發揮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蔽揖痛苏勅c認知。
1.關于民間信仰和民間信俗。民間信仰又稱民間宗教?!懊耖g信仰”和“民間宗教”這兩個常用名字倔強地表示,它同宗教是有區別的。那么,民間信仰同宗教有什么區別呢?簡而言之,民間信仰同民間的世俗生活是密切混合的,宗教則同民間的世俗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區隔,如和尚出家,道士進山之類;民間信仰的信眾對神明的要求是“現世報”,所謂“有求必應”,“有燒香,有保佑”,宗教徒追求的卻是“來世?!?,如“死后進天堂”,“來世不當牛馬”之類;民間信仰往往表現為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亦佛亦道、非佛非道,不能用“什么教”的分類范疇來說明它,宗教則有其明確的內涵、外延和邊際。
民間信俗即民間信仰習俗。正當的民間信俗完全是公序良俗的演繹:敬畏崇敬、慎終追遠、守正避邪、懲惡揚善、救苦濟貧;等等。
2.關于民間信俗交流。在傳播媒體不發達的古代,某種文化的傳播主要是由具有該文化的人群的流動來實現的,福建民間信仰是隨福建移民傳播到臺灣的。由此而有臺灣分廟同福建祖廟的關系和聯系。臺灣分廟到福建祖廟進香、送匾、迎神、送神,是閩、臺兩地民間信俗交流活動的主要形式。這種交流活動,即使在日據臺灣時期的50年里,也不曾因受阻而中斷。例如,《臺灣嘉義縣東石港先天宮志》記:1924年四月初二日,本宮特派代表19名,往泉州“富美宮”進香,并懇請“富美宮”諸位董事,幸賜許雕塑祖廟神明蕭太博全體骨節金尊。特托雕佛匠連雅堂先生,快速加工,以赴四月十一日返駕,果如期照辦,得與金尊一并迎歸到達本官。值梅月望日,遂即舉行祭典,演唱梨園,到現有例,每年四月十五日舉行祭典,曰“泉州進香紀念”。
閩、臺兩地民間信俗交流活動最具示范性的事例是:規??涨?、時長百日的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出巡臺灣。在1997年1月24日湄洲祖廟媽祖金身起駕至5月5日回鑾的100天里,2月7日是丁丑年正月初一,湄洲媽祖千年來第一次在臺灣過年;4月29日,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生日,湄洲媽祖千年來第一次在臺灣過生日。湄洲媽祖在臺灣“駐蹕”的宮廟先后是:臺南大天后宮、嘉義樸子配天宮、臺北縣新莊市慈裕宮、嘉義縣城隍廟天后宮、南投市慈善宮、彰化草屯武當宮、彰化草屯廿四莊林氏祖姑廟、三重市義天宮、新竹市長和宮、臺中樂成宮、臺中竹南中港慈裕宮、臺中大里圣天宮、臺中大雅永興宮、彰化吳林福寧宮、臺北中和九玄宮、臺北汐止萬圣宮、宜蘭蘇澳南天宮、臺北湄圣宮、高雄金鑾宮、屏東新惠宮、臺南鹽水護庇宮、高雄市灣子內朝天宮、高雄縣大寮天后宮、高雄旗山天后宮、屏東楠樹里天后宮、高雄旗津天后宮、高雄縣鳳山雙慈宮、嘉義慶誠宮、林口體育場臨時設置的媽祖行宮、桃園慈護宮、臺北松山慈柘宮、臺南大天后宮。
民間習俗交流活動還可以有更加多樣的形式。如文件提出的:閩臺媽祖宮廟聯合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共享保護成果,以及海峽兩岸媽祖文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3.關于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按照文化人類學家的解釋,人類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用端茶做演示,一是實用行為:端起茶杯就喝。二是溝通行為:端起茶杯說“黃老師請”。三是儀式行為:儀式行為有一種叫祭拜,端起茶杯敬神。民間對神明的祭拜又可分為紀念性、訴求性和兼具紀念性、訴求性三類。包公廟、岳飛廟迄今仍有香火,對包公、岳飛的祭拜,純粹出于崇其美德,純粹是紀念性的;對月老、魁星、送子娘娘的祭拜顯然單純是訴求性的;對媽祖、廣澤尊王、保生大帝等眾多神明的祭拜,則是兼具紀念性和訴求性的祭拜。以媽祖信仰為例,媽祖生前有很多美德故事:孝敬、勤勞、助人為樂、舍身救人等,身后則有更多的靈驗傳說:救助海難、定風穩流、保護母嬰等。對媽祖的祭拜,有崇尚美德的樸素情感,也有祈安祈福的善良愿望。精神層面上樸素的情感和善良的愿望,千百年來維系蕓蕓眾生。我想,這應該就是“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