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實施“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我在《今日海峽》寫了《“南島語”與“南島語族”》(點擊藍色字體可看,編者注),為該研究項目提供若干參考資訊。有學界友人讀后就文中“當年(1948),在臺灣光復初期已有的高山族的統稱里,加入南島語的因素而稱南島系之高山群”一語提問:在臺灣光復初期(1945—1948),“高山族”何以成為“統稱”?“南島系之高山群”的發明者是誰?茲補記如下重要資訊。
關于“高山族”。1993年2月,我為寫作《臺灣“高山族”之名的商榷》(收拙著《臺灣社會與文化》,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版)向廈門大學陳國強教授請教,承陳國強教授告知:“高山族這個名字,同新聞界的老前輩李純青有關”。陳國強教授是廈門大學人類學系著名學者,曾主持《高山族社會和文化調查查》(1958)研究計劃;李純青曾任臺盟總部副主席。多年以后,我在陳國強教授等人編寫的《高山族歷史研究》(中國人類學會1999年編印,非版本書)讀到詳細說明。其文略謂:"新聞界老前輩李純青(1908-1990),曾任臺盟中央評委主席,早年任《大公報》首派駐臺北記者,介紹當時報界遇到的難題,是臺灣少數民族的稱呼怎么辦的問題。因次日新聞報道的需要,經多方商討,最后采用了高山族這個名稱?!辈槔罴兦喈斈臧l表的臺灣報道,刊于重慶《大公報》1945年12月6日的《 愛國熱潮中訪問寶島》使用的“臺灣少數民族的稱呼”是“番”:“番社”“番民”“理番”“生番”;在上?!洞蠊珗蟆?946年1月18日發表的《認識臺灣同胞》里,已改用“原住民高山族”“高山族”指稱“臺灣少數民族”。另從當年的官方文件看,對于“臺灣少數民族的稱呼”,《臺灣接管計劃綱要》(1945年3月)用“蕃族”,《花蓮縣花港蓮區士林鄉高山族概況》(1946年7月22日)用“高山族”。由此視之,在臺灣光復初期,“高山族”之名乃在1946年初由新聞界創用,并于當年得官方采用。從《高山族歷史研究》看,陳國強教授對“高山族”之名并不完全認同,是有所保留的。
關于“南島系之高山群”。我從1948年編纂的《中國教育年鑒》(第二次第四冊)之《邊地教育》發現并報告一段稀見史料:“中國邊疆民族,依其語言的系屬,可分為漢藏、阿爾泰、印歐、南亞及南島五系”,“在臺灣之太么、薩衣設特、蒲嫩、朱歐、派宛、阿眉、野眉等族均屬南島系之高山群”。顯然,這是一段學術含量很高的論述。我查了1948年編篆的《中國教育年鑒》編委名錄,凌純聲之名赫然在焉。凌純聲(1902~1981),大師級的中國民族學家、人類學家。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歷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民族學組主任,國立邊疆教育館館長,教育部邊疆教育司司長,中央大學教授、系主任。1949年赴臺。顯然,1948年編纂的《中國教育年鑒》里的《邊地教育》及其“南島系之高山群”的論述乃出于凌純聲教授之手。凌純聲教授《古代閩越人與臺灣土著族》(收《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版)斷言:“澎(湖)、臺(灣)諸島早為越人所移殖之地”。按照我的理解,“臺灣土著民族”同“古代閩越人”有密切的關聯,臺澎諸島的“南島系之高山群”乃從古代閩越人移殖而來也。
附帶言之,母校福建師范大學新設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該院有實施“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研究”的計劃。我祝其事成,并愿將收藏多年的《高山族歷史研究》《臺灣原住民的姓名》等書,及《臺灣番社分布圖》(清代手繪地圖之復制件)適時捐給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