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課”是指在正常狀態、自然狀態下的平常課,也就是老師們天天上的課、學生們天天聽的課。與常態課相對的課,是指比賽課、公開課、展示課、觀摩課、示范課、督導課等。常態課一般除了上課的教師和聽課的學生外,沒有專家、領導、其他教師等觀眾,在常態課上,師生的表現都是真實的,無需“作秀”與表演。
第一,教師要高度重視每節“常態課”
常態課對每個學生都至關重要。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上常態課,常態課堂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場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主要靠常態課。學生對于學校生活的感悟、對于師生關系的感受、對于學習生活的體驗,主要來自常態課。常態課是學生的“家常菜”,不是偶爾吃一次的“大龍蝦”。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不是靠公開課、展示課等“大龍蝦”課型,而是靠常態課。常態課是大量的、日常的,在很多人的眼中,沒有公開課、展示課那樣高大上,地位很卑微很平常甚至很平淡,但是往往“平平淡淡才是真”。重視常態課的研究,提升常態課的質量,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
常態課對每個教師都至關重要。上常態課是教師的主業,上好常態課是教師的天職。常態課是教師們教書育人的主戰場、貢獻社會的大舞臺。上好每節常態課,是個“良心活”,因為常態課上沒有監督者和觀眾,學校也不可能對于每一節常態課予以監控與評價,所以常態課上得好不好、上課時投入多少才學與情感,上課時履行了多少責任與使命,全憑教師個人的自覺自愿。常態課最能體現與考驗教師的真情實感、真才實學,最能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上好每節常態課是教師教學能力的試金石。上好常態課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需要扎扎實實的基本功,不是某些賽課的“一招鮮”“一創新”就能應對的。常態課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搖籃與熔爐,真正的教學相長、激勵發展發生在常態課上,常態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大舞臺。話劇演員有個座右銘叫“戲比天大”;教師們也可以有一個類似的座右銘叫“課比天大”。此處的課是師生天天都要上的“常態課”。上好每節常態課,既是教師重要的使命,也是教師最大的光榮。
第二,教師要認真“上好”常態課
關于“一堂好課的標準”,已經有很多很多的研究與說法,這些說法大同小異,各有觀點。但是對于常態課而言,可能要求得過多過高,無法落地。作為“家常菜”的常態課畢竟不是成本高昂、制作精美、表演性強、顯示度高、類似“滿漢全席”的公開課與展示課,常態課的根本特征是常態,教師上課要有平常心,課堂教學要自然不做作。常態課是教師們都要上的,好的常態課的標準也應該是每個教師都能達到的,這些標準應該是樸素的、簡潔的。每位教師都應該在自己常態課上下真功夫,努力向每一節常態課要教育質量。
要貫徹魅力課堂的基本理念。魅力課堂是“引力場”。要努力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幽默感,增加對孩子的吸引力;教師要用自身教學的激情點燃孩子學習的激情;教師要加強課堂的流程設計,實現科學性與質量性的統一;課堂要凸顯學習是課堂的核心,推進在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傾聽學習、分享學習、總結學習等多樣化學習中,促進課堂進入深度學習之中。魅力課堂是“思維場”。要依據課程標準,思考清楚課堂要達成的目標是什么;要將教學目標設計成具體的具有思維含量的學科問題;要在多途徑解決問題中努力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要重視問題的情景轉化,提升解決問題的遷移運用能力;要在總結中提升其知識概括能力、系統思維能力。魅力課堂是“情感場”。教師要始終從立德樹人、學科育人的角度引導孩子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教師要以愛育愛、以情傳情,激發起孩子對學科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教師要嚴謹負責的態度培育孩子的責任感、使命感。魅力課堂是“生命發展場”。課堂教學的目的是歷練孩子的生命品質,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促進孩子的生命成長,實現孩子的人生幸福。
課前準備需要精耕細作去探索。要學習于漪老師精耕細作的三次備課:第一次備課——擺進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方案;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分類處理各種文獻的不同見解(我有他有,我無他有,我有他無)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中,區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備課”。她說:“在備課時為了改自己的口語,我真的把每一句話都背出來的,每一句話寫出來。寫出來以后然后修改,規范的書面語言,改造自己不規范的口頭語言,背出來再口語化。每天早上走一刻鐘的路,都是腦子過電影,怎么講,怎么開頭,怎么鋪展開來,怎么樣形成高潮,怎么結尾,我是把它當成藝術作品來教課的呀!”于漪老師的備課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發,教師是崇高而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恪盡職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需要頑強拼搏、創新奉獻的奮斗精神。
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我們要想讓學生有一個溫暖的心,教師首先要擁有。教師與學生說話要和氣,不傷害學生的情感。課堂上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的,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包括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飽含善意對待每個學生,多鼓勵多表揚學生。這本身就是教師在行“不言之教”,就是在真正培養人。
要創建多樣化教學方式。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法對于學生的深刻影響,在育人方面尤其在學生品德養成方面,教法比教材更重要,因為教法就是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學生有潛移默化且極其深刻的影響。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富有個性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大膽改革傳統教學方式,要大膽嘗試各式各樣新的教學方法,讓課堂總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增加新穎感、吸引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為每個學生夯實基礎知識。知識并不只和智育有關,還內含道德、審美等內容,學生的能力發展、全面發展以及核心素養的培育,都是以知識為前提和條件的。傳遞知識是學校存在的基本理由,我們永遠都不要輕視知識?;A知識是學生以后學習的基礎,教師如果沒有把基礎知識給學生夯實,就是對學生一生發展的不負責任。不論創新能力多么重要,也一定要把基礎知識夯實好,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包括創新能力在內的能力培養就無從談起。
課外輔導需要精耕細作去研究。課堂教學真的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只能滿足于中間70%左右學生發展需要。前15%的學生會吃不飽,后15%的學生吃不消。學優生如何拔高,學困生如何補缺,這是在時間上需要科學安排,在內容上需要精心策劃,在個體上需要因材施教,在方法上需要循序漸進,在策略上需要激活潛力。
第三,上好每節常態課需要“條件保障”
教師應該有上好每一堂常態課的定位與追求,我們雖然達不到那些公開課、展示課高成本的投入、高亮度的顯示,但是每一堂課我們都應該認真去對待,在課前,多一些準備、多一些心血,多一些付出,多一些預設;在課堂里,多一些傾聽,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互動,多一些期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欣賞,多一些寬容,多一些“人”的視角,多一些學生立場。我們應該努力把常態課上得精彩,把教學的故事深深刻印在學生的心中,給學生留下難忘的美好回憶。
上好每節常態課,既需要教師自身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很多的外部條件做保障,特別是在教師評價與教師培訓方面,要為常態課的質量提升加油助力!
教師評價。教師評價是指揮棒,需要向“常態課”傾斜。當前,各級學科帶頭人、學科教學骨干等“名師”稱號評選,以及評優評先評職稱,往往把上過公開課、展示課以及賽課并獲獎作為必要條件,使得公開課、展示課等顯得高大上并身價倍增,蘊含巨大利益,同時使得常態課地位一再降低。這是一種錯誤的導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學校需要扭轉這個局面。
能把常態課上明白的“明師”,比獲得許多名譽稱號的名氣很大的“名師”,更為重要。相關部門和學校需要改進評價標準,形成正確的評價導向,鼓勵和激勵教師努力研究并踏踏實實上好常態課。
教師培訓。區域層面與學校層面的培訓、教研活動,都應該把教師上常態課的能力,作為最重要的內容?,F在的名師培養與評選制度,在某些地區出現異化現象,變得脫離學校實際,與常態課漸行漸遠,不接地氣。某些學校為了培養幾個名師,不惜血本,耗費大量資源,到處賽課,甚至嚴重影響學校常態課的教學秩序,真是“一課成名百課枯”。名師評選制度、教師教研與培訓等都需要進一步改進。要堅決反對“唯帽子”傾向。
從立德樹人出發,研究落實教學目標,激活自身的教育潛能,激發學生的成長動能,讓我們在常態課中找到自己成長的足跡,也讓學生在課堂中見證自我的進步。教師一旦視“課堂”為最高尊嚴,就有了正確的學生觀,就有了孩子的立場和視角,就會把孩子當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也會把自己當成孩子,就會把每一個孩子都放在心上,真正關注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愉悅持續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