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清代水師名將吳鴻源與臺灣
    汪毅夫
    2024年01月26日

    吳鴻源(1822—1892),字春波,福建同安縣人。1853年以軍功拔補千總(正六品武職官)加守備(正五品武職官)銜,此后又屢建軍功,一路成長為水師名將。應該說,吳鴻源的海上戎馬生涯,全程皆同臺灣相關。1874年,當吳鴻源在溫州總兵(正二品武職官)任上,清代名臣李鴻章給他的信談的也主要是溫州同臺灣的關系:“此次日本構兵生番,雖沈幼帥赴臺派人理諭,而該酋多方推宕,未肯即允撤兵,仍在瑯嶠等處屯扎,誠如尊料,臺洋情形圾熟。溫州為閩、浙洋面要沖,盼望聯絡沿海各鎮,妥籌備預,益壯聲勢也”。

    本文擬征引清代名臣李鴻章、左宗棠、徐宗干、劉銘傳等人的奏稿,記吳鴻源與臺灣的二三事。

    清同治五年(1866)三月初十日,左宗棠、徐宗干會銜奏請開復已革水師副將原官留閩補用,其奏稿略謂:“竊照已革副將吳鴻源,由軍功出身,熟諳水務,巡洋有年,歷次捕盜、剿匪出力,節經前任各督臣保奏,薦升安平協副將、記名總兵,蒙賞勇號,會剿浙省溫州、平陽等處。逆匪肅清后,回閩署海壇鎮事。因臺逆未平,令護福建水師提督,帶兵東渡督剿。先平南路逆壘,解嘉義城圍。進攻南靖等處賊巢,日久未下,所部粵勇因餉缺潰散,經臣左宗棠奏參革職拿問。正在提省查辦,據臺灣道、府以臺屬紳民僉請暫留該革員在沿海一帶堵截匪股,經臣徐宗幹奏奉諭旨,暫緩拿問。旋據報,南靖等莊以次剿平,復奏蒙恩旨:免其治罪,飭令帶勇隨同上游各軍,防剿竄匪,以贖前愆,而觀后效”,“現在軍務業已肅清,洋防亟應整頓,而水師將備難得諳練任勞之員。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將已革副將吳鴻源先予開復副將原官,免繳捐復銀兩,仍留閩省水師補用,以資調遣,而利操防?!?/p>

    光緒十一年(1885)五月十二日,劉銘傳奏請獎勵總兵吳鴻源,其奏稿略謂:“前浙江溫州鎮總兵吳鴻源奉旨援臺。該鎮系久經休致之員,此次冒險渡臺,毅然以逐虜保臺為己任,力雖不逮,志實可嘉。該鎮所率土勇四營,經臣銘傳商請分守中路,聯絡民團,防御???,頗資得力”,“查吳鴻源自廈門率帶一營,冒險赴援,不避艱危,設防辦練,有裨地方,應懇天恩酌量加恩獎勵,以示榮幸”。

    現在談一個問題。清同治二年,吳鴻源以副將(從二品武職官)護理(即暫代)水師提督(從一品武職官)的身分到臺,終因“遷延貽誤,調度乖方”被革職(革去副將一職,故稱“已革副將”),其護理即暫時代理的水師提督身份隨之消失。嚴格言之,吳鴻源有護理(暫代)、卻未實授水師提督的任職經歷。然而,不嚴格而言之,既曾護理(暫代),稱之為水師提督便是其來有由。清末署理(署理也是暫代)臺灣巡撫的唐景崧不是以“唐巡撫”名世嗎?后來吳鴻源官至總兵(正二品武職官),卻又得到“振威將軍”(從一品)的封贈。在我看來,這應該同吳鴻源屢建軍功、“獎敘無可再加”有關,也同李鴻章的一份奏稿有關。清光緒六年(1880)八月初三日,李鴻章奏請旌獎吳鴻源故母曾氏,其奏稿曰:“浙江溫州鎮總兵吳鴻源故母曾氏,青年守節,教子有方,救災恤鄰,誠心為善。該鎮仰承遺訓,迭捐巨款,接濟閩、粵、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賑務,全活窮黎甚多;又,每年勻出廉俸之半分贍本族,并助各項義舉;前因直隸水災,復捐米三千包,解津濟賑,合價腳銀六千余兩,實屬好義急公,善承先志。定例捐賑銀一千兩,即準奏請建坊。今該鎮捐直賑米石合銀六千余兩,較例銀已逾數倍,而獎敘無可再加。合無吁懇天恩,將溫州鎮總兵吳鴻源故父一品封職吳揚萼、故母一品命婦吳曾氏照例建坊,給予樂善好施字樣,并將該鎮吳鴻源交部從優議敘,以示褒榮”。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