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table id="aa00a"></table></li>
    <li id="aa00a"></li>
  • <tt id="aa00a"></tt>
  • <li id="aa00a"></li>
  • 汪毅夫  >>  正文
    “一字失”的故事
    汪毅夫
    2024年02月19日

    今天講的不是“一字師”而是“一字失”的故事。

    話說清代雍正年間,來自福建同安的翰林院庶吉士許琰,從家鄉帶了美食糕點“馬蹄酥”饋贈同鄉京官。不久,適有翰林院某教官往訪許琰的同鄉京官,席間分享“馬蹄酥”,教官問:這好吃得不得了的東西是從哪兒來的呀?主人答曰:您的學生許琰送的呀。教官聞言就對許琰記恨在心。及至許琰在翰林院修業期滿、散館(即畢業)考試之時,教官遂以其卷中一字失檢,罷其館職。這可是美食糕點惹的禍呀。許琰有詩句記其事:“最是能詩偏有憾,莫教糕字負劉郎”。詩句用典,講了另外一個“一字失”的故事。唐代詩人劉禹錫自稱“劉郎”(其詩有“前度劉郎今又來”句),有“詩豪”之譽(見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七)。相傳,劉禹錫詩有以“九月九日登高”為題材者,“糕”之讀音與“高”同,劉禹錫本來已經以“糕”為作詩的材料,后來卻為避俗字不題“糕”字。宋代詩人宋祁有詩句諷其事曰:“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家一代豪”。

    金門歷代進士簡表(部分),圖源:金門縣文化局官網

    清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一甲第1名(狀元)是吳魯,一甲第2名(榜眼)是文廷式。當天,名列該榜三甲第120名的臺灣進士許南英填了一闋《傳臚日戲贈同年吳肅堂殿撰?十拍子》,曰:“紅杏枝頭春鬧,景陽樓上鐘撞。曉日天門排玉筍,贊引詞臣上玉堂。傳臚姓字香。昨日敝裘行路,今朝衣錦還鄉。閭面狀頭差一著,還是才人惜豫章。八閩天破荒?!边@里,“閭面狀頭差一著,還是才人惜豫章”一句應該劃上重點:文廷式是江西萍鄉人,萍鄉舊屬豫章郡,故“豫章”指文廷式;一甲第2名文廷式和一甲第1名吳魯,如榜之雙眼,自是才智相當,但文廷式卷中誤“閭閻”為“閭面”,因此“一字失”而比“狀頭”即狀元名次稍遜一著。許南英為“狀頭”吳魯贊嘆、也為“才人”文廷式“惜”嘆也。

    實際上,狀元吳魯卷中也有“一字失”。王金中《中國狀元辭典》(香港,世紀出版社1992年版)“吳魯”條下記:清晉江(今屬福建)人,字肅堂。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會試,刑部尚書孫毓汶、左都御史貴恒、吏部左侍郎許應骙、左副都御史沈源深任考官。題“子貢曰夫子之文章”二章,“知所以治人”三句,“霸者為民”四句,賦得“城闕參差曉樹中”,得“門”字。會元,浙江錢塘夏曾佑。殿試,魯卷有重字"而",適在翻頁之處,一在前頁末,一在后頁首。閱卷者匆匆翻過,未及察覺,遂得進士第一。及下科,卷在琉璃廠懿文齋書肆,將原卷張于壁間以示人,全幅了然,其誤乃見。

    附帶言之,民間傳說吳魯出生于臺灣,文獻則記吳魯曾“三度游臺,或館于磚橋吳氏,或館于板橋林氏。其子鐘善且充林本源西席有年”。

    【責任編輯:呂佳珊】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教授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喷出网站